
動畫沒靈魂難打動人心,皮克斯創意長:AI太無聊!
一場技術革命正重塑電影藝術。當索尼影業宣佈引入生成式AI以追求高效、低成本製作時,動畫巨擘皮克斯的創意長卻警告AI「太過無聊」、缺乏靈魂。
AI全面進場:電影工業的效率革命與職業版圖重塑
「我們非常注重AI,」索尼影視娛樂執行長安東尼・文西奎拉(Anthony Vinciquerra)在2024年6月的投資者會議上明確表示,「我們正在尋找方法,透過更有效率的方式製作電影與電視劇。」這番話不僅是單一公司的策略宣言,更是整個好萊塢巨頭心態的縮影。在製作成本持續飆升、市場競爭白熱化的壓力下,AI成為了片廠高管眼中降本增效的秘訣。
這場由AI驅動的產業變革,正從以下幾個核心環節展開:
1.前期製作的自動化:傳統上,劇本開發、分鏡繪製和概念設計是極度耗費時間與人力的創意工作。如今,大型語言模型已能根據簡單指令快速生成劇本初稿、角色對白甚至完整的故事大綱。與此同時,如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圖像生成工具,能讓導演與美術團隊在數小時內產出數百張高品質的概念圖與分鏡圖,極大地壓縮了視覺開發的週期。
2.特效與背景的即時生成:視覺特效(VFX)是電影預算中的無底洞。生成式AI,特別是像OpenAI的Sora這類文生影片模型,預示了一個全新的未來。理論上,製作團隊未來或許只需輸入「一場發生在2049年東京雨夜的飛車追逐」,AI便能生成幾可亂真的影片片段。這不僅將顛覆傳統的綠幕拍攝與後期合成流程,更可能讓獨立製片人以極低成本實現宏大的視覺想像。電影《Bad Boys: Ride or Die》中,一個令人暈眩的「第一人稱射擊」視角鏡頭,其背後就有AI技術的輔助,用以穩定和縫合極度動態的畫面。
3.後期製作的智能化:從自動剪輯、智慧調色到音效設計,AI正在成為剪輯師與後製人員的得力助手。AI可以分析素材,快速挑選出最佳鏡頭,甚至根據情感基調自動配樂。此外,「數碼換臉」與「年齡修改」技術(De-aging)在《愛爾蘭人》等電影中已展現驚人效果,而這背後正是機械學習演算法的功勞。
當AI能勝任繪製分鏡、製作特效甚至編寫劇本的任務時,傳統的分鏡師、VFX藝術家和初級編劇的職位無疑面臨被取代的風險。2023年好萊塢編劇與演員工會的歷史性大罷工,其核心訴求之一便是限制AI在創作中的使用,保護人類創作者的著作權與工作權。
皮克斯的冷思考:AI的極限在於「靈魂」
就在業界對AI的潛力報以無限熱情之際,來自全球頂尖創意工坊的聲音,卻提供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對立觀點。皮克斯首席創意長彼特・道克特(Pete Docter),這位創造出《Up》、《Inside Out》等經典動畫的導演,直言不諱地指出AI的根本缺陷。
「坦白說,它就是無聊。」道克特在Podcast節目中表示,AI可以模仿、可以組合,甚至可以生成看似完美的圖像,但它無法真正「創作」。他認為,動畫的核心在於「表演」,是動畫師透過對角色情感的細膩揣摩、對故事節奏的精準掌控,以及與觀眾產生共鳴的直覺,才賦予了角色生命。
道克特樂見AI成為「技術型助理」,將動畫師從中間畫、自動修圖等重複性勞動中解放出來,讓他們能更專注於表演本身。「以前你得是天才畫師,才能做出有生命力的角色,」他說,「現在有工具可以幫你補強技術落差,這是好事。」然而,他強調,這些工具終究無法取代創作過程中那最為寶貴的人性觸感。
這個觀點的核心在於:AI沒有靈魂。AI的學習基於海量的現有數據,它的「創造」本質上是一種基於機率的複雜模仿與重組。它沒有童年記憶,沒有愛恨情仇,沒有對生死的感悟。因此,AI可以畫出一個哭泣的臉孔,卻無法理解悲傷的層次;它可以寫出符合語法的對白,卻無法賦予其弦外之音。一個角色的「靈魂」,源自創作者獨一無二的生命經驗、價值觀與世界觀的投射,這是演算法無法複製的。
正如電影《Furiosa: A Mad Max Saga》的導演喬治・米勒所言,儘管他的團隊在製作中也運用了AI工具,但他認為真正的決策、情感的注入和故事的講述,必須由人來主導。AI可以提供選項,但不能定義靈魂。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