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年後重啟!港女勇奪業餘冠軍!平壤馬拉松歸來,北韓想告訴世界什麼?
日前,北韓首都平壤的金日成體育場再度成為國際焦點。因新冠疫情沉寂長達六年的平壤國際馬拉松正式回歸。約二百名外國業餘跑手與本地參賽者匯聚,參與了這場被視為北韓逐步重新開放的標誌性活動。儘管專業組桂冠由主場選手包攬,但賽道上的國際身影,特別是一位中國香港業餘女跑手奪冠,以及賽事重啟背後的歷史、停辦原因與象徵意義,都讓這場馬拉松遠超體育本身,成為觀察北韓動態的難得窗口。
平壤馬拉松簡史:從政治慶典到國際賽場
平壤馬拉松始於1981年,最初是為慶祝已故領袖金日成生辰(4月15日太陽節)而設的「萬景臺獎國際馬拉松賽」,主要面向國內及友好國家精英。其後,賽事尋求國際化,2014年是關鍵一年,首次向外國業餘跑手開放,大幅提升了國際關注度。跑手穿越金日成廣場、凱旋門等地標,環繞大同江,終點設在數萬人歡呼的金日成體育場內,這種獨特體驗吸引了全球跑者。賽事更曾獲世界田徑聯合會授予「銅標籤」資格,代表其組織達到一定國際標準,這對相對封閉的北韓而言,是體育融入國際的重要一步,也吸引了追求認證成績的國際跑手。
六年停辦:疫情下的嚴密封鎖
自2019年第30屆賽事後,平壤馬拉松停擺了六年。主因是2020年初爆發的COVID-19全球大流行。北韓迅速採取了全球最嚴格的邊境封鎖措施,自2020年1月起關閉所有口岸,暫停國際交通,禁止外國人入境,國內也實行嚴格流動管制。此舉基於其醫療體系相對脆弱及對病毒輸入的高度警惕,「人民生命安全至上」是最高原則。在此背景下,舉辦需大量外國人參與的國際馬拉松變得不可能。賽事的連續取消,成為北韓超常規防疫政策及其與世界隔絕狀態的縮影。直至全球疫情緩和,北韓宣稱內部疫情受控,並出於恢復對外交流的需要,邊境才開始有限鬆動,為2025年賽事重啟鋪路。
2025重啟:賽況與焦點
2025年4月6日,第31屆平壤馬拉松終於鳴槍。約200名來自中國、俄羅斯、羅馬尼亞等國的外國業餘選手參賽,其中包含一支約22人的中國香港跑團。專業組方面,男子與女子全程冠軍無懸念由北韓本土選手獲得,符合外界預期,具體姓名成績則未立即公佈。然而,業餘組傳來佳訊:一位中國香港女選手勇奪業餘女子組冠軍,另有兩位港將亦獲佳績。這不僅是對個人努力的肯定,也顯示了在業餘層面,國際交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這些外國跑手的參與經歷成為了外界了解平壤的難得素材。
深度分析:體育搭台,意欲何為?
試探性開放訊號:經歷數年封鎖後,重辦國際活動被視為北韓試探性重開國門的風向標,可能是恢復對外交流、吸引遊客、改善經濟系列措施的一環。體育外交牌:體育是北韓少數能展示「正常」國家形象、進行公共外交的平台。平壤試圖藉此傳遞開放、有序的畫面,平衡國際負面印象。經濟需求驅動:長期制裁與疫情封鎖重創經濟。吸引外國遊客帶來的收入(即使有限)及潛在旅遊效應,是緩解經濟壓力的現實考量。可控的互動:開放是高度可控的。外國參賽者行程由官方統一安排,活動範圍受限,確保互動在預設框架內,反映平壤在開放與維穩間的謹慎平衡。對內宣傳:成功舉辦國際賽事亦能對內展示國家能力與影響力,提升民族自豪感與凝聚力。
2025年平壤馬拉松已落幕。它不僅是一項獨特賽事的歸來,更是北韓在後疫情時代邁出的謹慎一步。國際跑者的身影與平壤的城市景觀交織,構成複雜圖景。中國香港業餘選手的佳績,為這場賽事增添了人情味。這場馬拉松是否預示著更廣泛的開放,抑或僅是精心策劃的有限互動?目前尚難定論。未來需觀察北韓在旅遊、經濟等領域是否展現更實質的開放姿態。但無論如何,這場時隔六年的馬拉松,為理解這個神秘國度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觀察點。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