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研究:每日打機1小時 青少年心態更健康
又到暑假,但家長別急著把遊戲機鎖起來。牛津大學Przybylski博士團隊分析了逾5,000名10至15歲青少年的數據,結果顛覆傳統印象:每天玩一小時電子遊戲,對心理健康反而有正面影響。研究顯示,這類適量的遊戲活動,不僅未必妨礙學習,更可能成為情緒調節與社交互動的潛在工具。對於被標籤為「打機沉迷」的一代,這項研究無疑提供了新的角度與話語權。
過多與不足都可能有害
研究劃出一條界線:遊戲時間若超過3小時,焦慮、情緒問題和社交障礙的機率上升;但若完全不接觸,亦可能失去重要的同儕交流機會。這就像吃甜點,太多會膩,太少又失色。真正問題不在「打不打機」,而是「怎麼打」。在青少年尋找身分、發展自信的階段,適度的遊戲活動,或許比我們想像中更關鍵。
遊戲如何幫青少年建立能力
Przybylski團隊的報告指出,電子遊戲可強化青少年的「控制感」與「自主權」——這兩項心理需求,正是青春期成長中的關鍵支柱。角色扮演、策略解謎或團隊合作遊戲,能提供實驗性場域,讓玩家在低風險的環境中「嘗試失敗」,這種情境模擬式學習,遠比填鴨式教學來得有效。換句話說,適當的打機時間,其實是在鍛鍊心智肌肉。
先理解遊戲的社交功能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一打機就自我封閉,但事實可能正好相反。對於內向或在實體社交場合壓力大的青少年而言,線上遊戲是他們參與團體、建立友誼的場域。部分遊戲更設有任務分工、團隊協作等機制,比起社交媒體「被觀看」,這種互動反而更具參與感與自信建構效果。因此,對話比禁止更有效——與其抽走搖桿,不如陪孩子理解遊戲在他們生活中的角色。
放下成見,重新定義「打機」
隨著數碼原住民世代的崛起,遊戲已非單純娛樂,更是一種文化、教育甚至產業。從芬蘭將遊戲融入課程設計,到韓國打造電競為國家代表運動項目,全球對「遊戲與青少年發展」的視角正在翻轉。香港也應跳出「零容忍」框架,發展出本地化的數碼素養教育,讓遊戲成為青少年成長的助力,而非被妖魔化的替罪羊。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