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牛淨利潤驟降九成:併購策略與行業挑戰的雙重考驗,乳業巨頭面臨盈利危機
中國第二大乳企蒙牛乳業近日公布2024年業績報告,淨利潤從過去幾年穩定維持的約50億元人民幣,暴跌至僅約1.05億元,同比下降97.8%。此次驟降的主因,是公司大規模計提收購項目的商譽及無形資產減值。作為中國乳製品龍頭之一,蒙牛的財報震盪,亦揭露整個行業的困境與深層次問題。
商譽及無形資產減值:併購策略的反思
蒙牛本年度計提商譽減值高達48億元,當中最顯著的是2019年以71億元收購的澳洲奶粉品牌貝拉米(Bellamy’s)。儘管當初蒙牛試圖透過收購拓展海外市場,然而貝拉米近年在中國市場持續虧損,未達預期,令蒙牛需一次性計提大幅減值。旗下聯營公司現代牧業也受到原奶價格下跌影響,帶來近9億元的減值損失。蒙牛高額減值事件暴露了中國乳企在併購上的盲點,短視的戰略佈局在經濟不景氣時期容易適得其反。
行業挑戰:供需失衡與需求疲軟
2024年中國乳業整體經營環境不容樂觀,行業陷入原奶供給過剩、終端需求不足的雙重困境。由於近年中國出生率持續下降,加上消費市場復甦緩慢,導致乳製品需求呈現疲弱態勢,令蒙牛及其他同業盈利受到嚴重考驗。
網民熱議:併購策略與行業信心
不少網民亦提出精闢觀點。一名新浪微博網友指出:「蒙牛瘋狂收購的背後,是對市場需求誤判的體現。」另一名知乎網友分析道:「商譽減值只是表面,更大的問題是整個乳業的信心問題,沒有真正產品創新和品牌價值提升,這種危機還會再度重現。」
食品安全:歷史陰影與信任重建
除了併購與需求因素,乳業更深層的問題在於過去累積的食品安全事件陰影,嚴重影響消費者信任。最著名的當屬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當時多個品牌奶粉遭到污染,致使數十萬嬰兒患病。雖然政府和企業已採取大量措施提升監管,但信任重建之路仍舊漫長且困難。
根據中國食品安全網數據,從2019至2024年,乳製品相關食品安全事件仍時有發生,顯示整個行業監管和品質管理依然任重道遠。業內人士指出,乳業企業除了戰略調整,更須回歸產品品質與安全基本面。
對於蒙牛及整個乳製品產業來說,未來最大的挑戰不只是消化巨額商譽減值損失,更在於如何真正重建消費者信任,重塑品牌價值。分析認為,蒙牛應重新審視現有戰略,加強產品創新,強化供應鏈和品質監管,唯有從根本解決消費者痛點,才能在逆境中實現重振。
這場蒙牛的財務震盪,無疑再次給中國乳業敲響警鐘:行業亟需的不再是盲目擴張,而是真正的品質和信譽重建。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