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領跑全球,豬肝移植人體首成功,香港逾2000患者的曙光?
今年3月,中國醫學界創下歷史性突破:全球首宗將基因編輯豬肝成功移植至人體。這項由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團隊完成的實驗,將一隻經過六處基因改造的豬肝,移植到一名腦死患者的體內。術後10天,該豬肝未出現超急性排斥反應,並正常發揮生理功能。這不僅標誌著異種器官移植(xenotransplantation)的重大進展,更為全球數億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點燃希望。
從香港看器官移植的迫切需求
在香港,器官短缺一直是沉重的現實。醫學會指出,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至今登記人數僅約39萬,遠未能滿足病人需求,全港有超過2,000名病人正輪候器官移植,但器官捐贈率長期偏低,而根據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數據顯示,2022年,香港每百萬人中只有4.7名器官捐贈者,屬全球遺體器官捐贈率最低的地區之一。
科學突破與倫理邊界
這次移植並非首次異種器官嘗試。2022年,美國已成功將基因改造豬心臟移植至一名57歲患者,雖最終因感染告終,但已展示技術可行性。今次中國團隊的豬肝移植,則進一步證明基因編輯能有效降低排斥風險。專家指出,豬器官因大小與人類相近,且繁殖快速,理論上可成為「器官工廠」。然而,倫理問題隨之浮現:人獸界線是否會模糊?長期安全性又如何保證?
網民對此反應兩極。有人在X上讚嘆:「這是醫學的未來,救命不再是夢!」也有人憂慮:「把豬肝放進人體,聽起來像科幻片,太詭異了。」這些評論反映了公眾對技術進步的期待與不安並存。更有分析指出,若異種移植普及,可能顛覆現有器官捐贈體系,甚至影響醫療資源分配。
器官移植等待仍需時間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全球每年約15萬人需要器官移植,但僅約13萬宗手術完成,供需缺口顯著。若豬器官技術成熟,理論上可填補這一空白。以香港為例,若每年新增100宗異種移植,輪候時間或從數年縮至數月。然而,技術落地需克服感染風險、長期存活率等挑戰。中國團隊的10天觀察期雖令人振奮,但距離臨床應用仍有一段路。
香港對器官移植的討論激烈。2023年,一名4個月大女嬰接受內地心臟移植後,跨境器官合作議題引發熱議。有人擔心內地器官來源透明度,有人則質疑香港是否過分依賴外援。當時,數百市民因疑慮取消器官捐贈登記,凸顯信任危機。如今,豬肝移植的突破或許能緩解這種「器官焦慮」,但若技術未能在港落地,每日超2000名患者的等待仍將是漫長煎熬。這場科學里程碑,能否成為香港的救贖,值得持續關注。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