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動販賣機變搖錢樹?女孩每周上班3天 月賺7萬港幣,香港能否複製這商業模式?
想像一下:26歲的你,每天在金融業裡埋頭苦幹,對朝九晚五的單調生活感到窒息。英國女孩梅根・希利(Megan Healey)正是如此。她毅然辭去工作,轉而投身創業,靠自動販賣機,月收入衝破7000英鎊(約7萬港幣),遠超她過去的薪水。她憑市場觸覺打破傳統創業思維,改寫人生。這樣的故事能在香港重演嗎?
從金融白領到販賣機女王
Megan Healey發現辦公樓附近自動販賣機需求高,便投資首台機器,販賣健康零食和冷飲,選址火車站。半年內,生意擴展至10台機器,每週只需3天維護,收入超過她在金融業的年薪。網民讚賞她抓住了現代人對便利、即時和品質的需求,認為這比炒股還穩。
香港能複製這模式嗎?
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生活節奏快、空間狹窄,表面上看似是自動販賣機的理想土壤。根據市場研究,香港現有約1.2萬台販賣機,平均每600人一台,遠低於日本的每23人一台,顯示市場仍有增長空間。然而,挑戰也不小。高昂的租金是最大障礙。以中環為例,一個1平方米的角落月租可達數萬元,遠超英國中小城市的成本。此外,香港人對便利店的依賴根深蒂固,7-11和OK便利店遍布街頭,競爭激烈。
但機會並非全無。網上有評論指出:「香港地鐵站和商場人流驚人,若賣特色產品如珍珠奶茶或急凍甜品,說不定能殺出重圍。」數據支持這觀點:香港每日地鐵客運量超過400萬,若每100人中有1人消費10元,每天收入已相當可觀。Megan Healey的經驗也提示,選址和產品差異化是關鍵。香港若引入高端販賣機,提供健康飲品或本地小吃,或許能吸引年輕白領和遊客。
背後的深層啟示
Megan Healey的故事不僅是創業傳奇,更揭示了現代職場的轉變。越來越多人追求自由與意義,而非穩定但枯燥的薪水。網民感嘆:「她用行動證明,小生意也能翻身。」這也呼應了全球趨勢:根據《富比士》報導,2023 年,Z 世代自由工作者的比例佔 52%、千禧世代佔 44%。這種轉變正在全球蔓延,Gartner 預測,到 2025 年,獨立工作者將佔全球勞動力的 35% 至 40%。
然而,香港的「創業難」卻是出了名的誇張。高租金、激烈競爭和政策限制,讓不少年輕人望而卻步。早前一篇報道稱,香港初創企業首年存活率僅45%,遠低於倫敦的60%,曾引發網上熱議:「香港是夢想粉碎機嗎?」Megan Healey的成功或許能激勵港人,但現實的挑戰提醒我們,創業從來不是坦途。
從金融業到自動販賣機,Megan Healey用一台機器改寫人生。香港能否複製這模式,取決於能否突破空間與成本的桎梏。她的故事告訴我們,成功不一定需要高科技,而是眼光與執行力。你覺得香港能誕生下一個「販賣機女王」嗎?留言告訴我吧!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