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滙豐有蘇格蘭基因?總行銅獅都有名!從香港小銀行到環球金融巨頭 滙豐160年的成功密碼
在香港,滙豐(HSBC)絕對是家喻戶曉、極具代表性的銀行。位於皇后大道中的滙豐總行大廈,以及門前的兩座銅獅,更是陪伴一代代港人成長的集體回憶。事實上,這個環球金融巨頭完來有「蘇格蘭基因」,它的成立與一名來自蘇格蘭人有莫大關係。而為人熟悉的兩座銅獅完來也大有來頭,各有專屬名字!今次BF帶你了解,這個擁有160年歷史的品牌,如何由一間在港發跡的小銀行,走到今日成為全球金融巨頭之一。
創辦人竟來自蘇格蘭?
來自蘇格蘭的湯馬士修打蘭(Thomas Sutherland),19世紀中在港擔任鐵行輪船公司的香港監督,由於工作性質,他了解到香港及中國沿海地區對本地銀行信貸需求殷切,並大力推動在港成立銀行,促進中國、歐洲和美國之間的貿易往來。至1865年3月,香港上海滙豐銀行(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在香港開業,總行大廈設於皇后大道中1號。
同年,滙豐在上海設立分行,為首間按照蘇格蘭銀行業原則營運的本地銀行。滙豐亦開始在香港及內地發行鈔票,刺激貿易發展。它快速成為香港主要發鈔行之一,並在數十年間將業務拓展至亞洲各地,開啟其擴張之路。
滙豐總行銅獅也有名字
滙豐總行大廈前的兩座銅獅,不僅是香港的地標,更是滙豐銀行的象徵。鮮為人知的是,這兩座由1935年起駐守皇后大道中舊滙豐總行的銅獅,其實也有名字。面向大門、張開嘴吼叫的名為「史提芬(Stephen)」,以紀念滙豐銀行前香港總司理史提芬(A. G. Stephen)。而另一座銅獅,則名為「施迪(Stitt)」,以紀念上海分行經理施迪(G. H. Stitt)。
這兩座銅獅見證了滙豐的歷史,也承載著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但他們亦兩度離開總行。第一次是在二戰時期,當時日軍曾嘗試把上海、香港的兩對銅獅運至日本,不過因被多番阻撓事敗。至於第二次,則是因為1981年總行拆卸重建,銅獅被搬到皇后像廣場,至1985年遷回原位。
港人回憶:全港首棟設冷氣系統建築
滙豐不僅在金融領域引領潮流,更在建築技術上走在前沿。1935 年,滙豐重建總部,建造香港首棟設有冷氣系統的建築物。當時可謂是劃時代的創舉,不僅提升員工的工作環境,也為香港現代化進程做出貢獻。
由小銀行走到金融巨擘 160歲的「長壽」密碼
從1865年在香港創立,業務擴展至多個國家及地區,滙豐的發展速度令人矚目。1992年,滙豐收購英國Midland Bank,使其業務版圖從亞洲擴展至歐洲,躍升為全球金融巨擘。至1998年,滙豐正式統一採用「HSBC」名稱,並沿用至今。
滙豐的成功並非偶然,其背後有著清晰的成功密碼。
首先,是滙豐的眼光。從創立之初,品牌便將目光投向國際市場,積極拓展海外業務,促進全球貿易交流。
其次,是它的堅持不懈。 二戰期間,亞洲多間分行被迫關閉,但滙豐並未因此停下腳步,倫敦、印度及美國分行持續運作,維繫全球業務。戰後迅速參與香港重建,成為香港復興的支柱。
第三點,是不斷創新。進入數碼化時代,滙豐積極擁抱新技術,2000年代推出網上銀行服務,其後涉足區塊鏈技術,探索更安全的跨境支付方式。
160年來,滙豐始終不斷適應時代的變化,卻秉持創新精神,從一間香港小銀行,成長為全球金融巨擘。滙豐的品牌故事,不僅是港人驕傲,更是金融界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