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新加坡立法「阻外國勢力干預內政」 社交媒體設言論審查 需交客戶資料予政府
新加坡國會4日經過10小時的辯論後,以75:11的票數通過《防止外來干預(對應措施)法案》(FICA)。該法案將授權新加坡內政部長向社交媒體等平台發布指示,「應對外國勢力的惡意宣傳」。但反對人士認為,法案存在被濫用風險,甚至成為政府打壓異議人士的工具。
「外來干預」一直是新加坡政府廣泛討論的課題。早在3年前,多名國會代表曾提及來自「敵意信息宣傳」(Hostile Information Campaigns)的威脅,並於2019年通過了首個打擊網絡假消息的《防止網絡假信息和網絡操縱法案》(POFMA)。如今新加坡加入澳洲、俄羅斯的行列,進一步推出了限制外部勢力干預的法令,新加坡政府認為此舉是保護國家安全的必要作法。
Photo from Licensing
《防止外來干預(對應措施)法案》將賦予內政部長權利,要求網絡服務供應商與社交媒體平台提供用戶資訊,屏蔽外國勢力散布相關帳號內容,以及刪除傳播敵意內容的應用程式。此外,該法案也可將參與新加坡政治的個人或組織列為「具政治影響力的人」,要求他們披露與外國實體的關係以及外國資金來源,藉此減少外國干預風險。
9月中旬,新加坡內政部曾發出小冊子,其中指名部分可能觸法的行為,包括但不限於:
- 創造虛假帳戶謊稱自己是本地人或本地組織,而這些帳戶隨後發表刺激社會不安或種族歧視和排外主義信息;
- 在社交媒體上利用「機器人網軍」投放廣告,增加信息觸及率;
- 利用上述網軍營造公眾對特定議題強烈支持或反對的印象;
- 煽動其他用戶在互聯網上發表極端言論,對他人騷擾恐嚇;
- 先發布時尚生活等「軟性內容」吸引訂閱,之後再用相同帳戶推出政治訊息。
在法案下,遭內政部長提出檢控提控的人士,將由一個新設的獨立審理委員會替代一般替法院審理訴訟部長的上訴,而且獨立審理委員會的決定將是最終裁決。違規者將面臨監禁和巨額罰款的風險。
防止外國干預內政
新加坡一直以來對「外國干預」都頗為敏感。上世紀80年代,美國駐新加坡大使館一等秘書Hank Hendrickson被星國政府發現,試圖安排部分國內知名律師加入反對黨,改變李光耀所在行動黨一黨獨大狀況,事件令美星關係陷入冰點,這位外交官也被驅逐。2017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黃靖則被指控為北京「試圖影響新加坡共和國的外交政策及當地的輿論」,被褫奪教席和永久居民身份驅逐出境。另被成為「中國國師」的新國大東亞所前所長鄭永年,也傳因立場過於親北京,而不為新加坡政府容許。
一直以來,美國都指控俄羅斯深耕網軍,刻意模仿美國人經營若干極端立場的社群頁面,例如同時開設極左的Antifa及極右3K黨頁面,並分別經營這些頁面試圖分化美國社會。台灣政府也指控北京統戰部門在Facebook等社交媒體開設假帳號,並購買台灣人經營的娛樂、寵物等主題頁面,在「適當時機」發出政治訊息影響台灣內政。政府方面認為考慮到本國頻繁受大國干預,且外國有類似事件發生,有必要立法強加保護。
Photo from Licensing
反對黨提出質疑
但法案也引來爭議,新加坡國會兩大反對黨,工人黨和新加坡前進黨在二讀辯論時輪流指出,政府推出這項新法案過於倉促,而且法案涵蓋面太寬廣、給予政府過多權力、缺乏司法監督,有可能造成寒蟬效應,導致人民失去言論自由,不敢談論政治。為此,反對黨及部分專家要求縮小行政權力適用的範圍,並透過司法進行更多的監督。
面對質疑聲,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K. Shanmugam)指出,世界各國都在發展強大的數碼攻擊和防禦能力,而新加坡在境外勢力的惡意干擾下顯得相當脆弱。他坦言,相比內部安全法等其他法律,該法案雖不能全面抵禦干預,且存在被濫用的風險,但能讓政府能更具針對性和精準地處理這些外來威脅,已是當局在應對外來干預和防止政府濫權之間所能取得的最佳平衡。
尚穆根也澄清,《防止外來干預(對應措施)法案》並非要限制新加坡人與外國人的正常往來或合作。無論是學術界或商界,只要是以公開透明的方式進行,且不涉及操縱新加坡政治輿論或損害公共利益,就不構成宣傳敵意訊息。尚穆根強調,該法案不影響新加坡公民言論自由,仍有權發表個人政治觀點。
人權觀察組織亞洲區副主任羅伯森(Phil Robertson)對此評論,新加坡常把外來影響力視為「妖怪」(bogeyman),以此為他們擴大對反對派政治人物、社運人士和獨立媒體的迫害進行辯護,該新法案將讓新加坡的國際聲譽「遭受最重大的打擊」。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