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利率】商業銀行墮入負利率泥沼,應該如何脫困?|莊太量教授專欄
負利率是一種政策,意指中央銀行會對商業銀行存於央行的儲備金收取相應的利息(這與一般情況相悖,央行向商業銀行發放儲備金的利息方為常態),衍生的成本逐層傳導,終歸會轉嫁到小機構、貸款人,乃至存戶身上。縱觀全球,該項政策最先於2012年在丹麥實行,主要原因卻非為著刺激經濟,而是歐盟政策下不得已的產物:如同某些歐洲國家(譬如瑞典、瑞士,以及英國),丹麥雖沒捨棄原有貨幣改用歐羅,當地法定貨幣依然是丹麥克朗,但作為歐洲小國,其貨幣仍須與歐元掛鈎,貨幣政策遂必須跟隨歐盟,以避免匯率波動;回顧2012年年中,彼時歐洲央行的利率雖在低處徘徊,惟尚不至於滑入負息狀態,可是丹麥的利率更低,所以在前者降息之時,丹麥只能無奈觸及負利率。其後,歐洲央行在2014年年中實施負利率策,影響範圍涵蓋絕大多數歐元區國家;再來便是日本,類同情況在2016年1月首現。故此,全球現時有兩大區域處於負利率,亦即歐元區和日本。
Photo from Licensing
負利率本質上是中央銀行的政策,以期振興經濟,商業銀行業在這環境下屬最大的受害者。存貸利差是銀行盈利的關鍵,雖說加息和減息時都可予以相應調整來維持差額,但這策略在低息情況下難以施展:貸款利率可不斷下降,唯獨存款息率的減幅終有底限,畢竟負存款利率可不是人人皆甘願忍受的,小儲戶也許會選擇離開。利率愈是深陷負值,銀行的盈利能力便愈低。一個常用的企業盈利能力指標是股本回報率(return on equity,簡稱ROE),但鑒於金融機構和銀行的槓桿比率頗高,創造收入的資金大部分並非源於股東,評定的標準是資產回報率(return on assets,即ROA)。如果銀行拒絕接納存款,僅靠股東的資本創收,ROE當然可以作為比較指標。
銀行的ROA時有變化,日本和歐洲的一般都不足0.6%,主因是基數(也就是資產)龐大,何況厚利來之不易;它們的ROE則是4-5%左右。內地銀行的ROA可高逾1%, ROE超過10%也算不上稀奇。自從步入負利率年代,歐洲銀行的利息收入銳減,但整體盈利能力(以ROA和ROE衡量)不過稍微下滑,相對保持平穩,緣由是非利息收益支撐業績,或者是銀行的創收重心不在於本土業務。桑坦德銀行(Banco Santander,亦稱西班牙國際銀行)便是一例:它在本港也設有分行,並不引人注目,但作為西班牙的銀行,南美業務不容小覷,遍及巴西和阿根廷等地,由於當地息率居高不下,競爭也比較和緩,該行在負利率時期的表現堪稱卓越,利潤可觀。
當銀行墮入負利率泥沼,脫困之法不外乎幾種:增加貸款量以彌補利差縮窄的影響,惟經濟不景令壞帳風險加劇,削弱貸款意欲;降低存款息率,但這同樣知易行難;開拓海外市場,不再囿於歐洲;或是擴展非利息業務(歐洲的同業多採此策)。日本的商業銀行又有何妙計呢?日本的情況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負利率,因為央行僅對商業銀行一部分的超額儲備徵費,涉及的利息與歐洲的比較,相去甚遠。2014至2019年間,歐洲商業銀行付與當地央行的利息超過200億歐元。日本銀行的生財之道是銷售政府債券,它們早前購入巨額國債,而得益於負息環境,債券價格應勢上揚,銀行便靠著售賣國債生利,無需將成本轉嫁小存戶。(讀者可前往莊教授論經濟的YouTube頻道觀看更多精彩內容)
莊太量 香港中文大學德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
21/6/20
(本文經由博客莊太量教授授權轉載,並同意BusinessFocus編輯文章與修訂標題。文章內容為博客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公司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