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豐集團】馮氏百年企業走向沒落?賤價私有化表決前夕股東揚言反對!
從事貿易物流消費品銷售,昔日藍籌股利豐(494),第三代以哈佛畢業生姿態接手本業,曾經極受散戶歡迎,但近年衰敗敵不過互聯網衝擊,股價一度跌9成。集團於3月中旬在疫情肆虐及大市低迷之際,事隔近32年突然再度提出私有化,提議將在明日 (12日)表決,公司只要獲得75%以上出席無利害股東批准,並少於10%反對,此外,更需要參與投票的股東人數過半投贊成票才能成事。若成事,將會是公司繼1988年(1987年股災翌年)後,第二次私有化,結束近28年上市地位。不過,有賬面輸近9成的股東揚言反對,此外,亦有基金註冊碎股以「增加投票人頭」,意味能否成功私有化仍有一定變數。
Photo from Lifung
利豐寓意「利潤豐盛」 昔日稱霸採購行業
馮氏家族創辦利豐已經有逾110年歷史,這個市值一度衝破2,000億港元(下同)的採購王國,起源於1906年的廣州沙面,名字取自兩名創辦人——李道明的「李」和馮栢燎的「馮」,並以兩字的諧音「利」和「豐」組成,寓意「利潤豐盛」。
馮栢燎出身小康,父親是富裕農人子弟,惟最初只是李明道瓷器商店的出口部經理,兩人惺惺相惜並建立了深厚友誼,最終合夥創辦利豐,主理中國貨品的採購及外銷,與英美洋行競爭。集團最初外銷陶瓷、古董、工藝品,其後將業務擴充至竹器、藤器、煙花、爆竹、玉石和象牙等工藝品。
二戰後,馮栢燎三子馮漢柱在中環租公主行作為利豐總行辦事處,除了經營出口,亦涉獵進口生意,逐漸累積數百海外客戶,採購網絡遍及香港逾千間工廠。在50年代成為香港藤器主要出口商,同時出口塑膠花、爆竹煙花、成衣及玩具、電子產品,其後逐步開拓物流、分銷、零售等業務。後來,馮漢柱從美國公司引進「原子筆」,這款新穎產品當時瞬間爆紅,賺取一筆可觀收入。
後來,馮氏更成立了自己的煙花工廠。1967至1971年間利豐是香港最大的煙花、爆竹出口商,後來成立了全資附屬公司「兆豐煙花」,主要為品牌煙花出口及批發業務,更曾贊助香港維港新年煙花表演。
Photo from Lifung
「哈佛」第三代鋪路上市 如今再難力挽狂瀾?
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的馮氏第三代馮國經和馮國綸,2006年曾被《時代》選為「近60年的亞洲英雄」之一、被《遠東經濟評論》譽為「亞洲最有頭腦的商人」。他們曾引入西方管理方式改革,造就利豐在1973年首次上市。當時市場對上市反應熱烈,獲超額認購113倍,但在87股災後以低價進行了第一次私有化。
後來,集團不斷重組核心業務,將旗下出口貿易業務上市,故利豐在1992年再次上市,全盛時期2000年被納入恒生指數成份股,股價曾創高位超過20元,市值一度超過2,000億元,幾乎每次公布業績,都會公布新收購項目。不過,這個時期利豐併購回來的生意大多未能迎合時代,加上分銷及物流業務未能踏準互聯網時代的節奏,2011年集團生意走向下坡,利豐股價不斷沉底,至2017年更被踢出藍籌,即使公佈私有化後飆升逾一倍,但距離歷史高位仍低超過九成。
疫情衝擊再提私有化 股東:一定反對
根據是次利豐私有化條款,大股東馮國經、馮國綸兄弟夥拍中資財團GLP組成控股公司,按每股1.25元作價私有化,涉資72億元,較公布交易前利豐收報0.5元溢價達1.5倍。表面上,私有化出價似乎頗為合理,但相對於利豐在2011年最高峰時25.98元,低了95%。若按1992年第二次上市價2.2元計,是次私有化作價仍低約43.18%。換句話說,若小股東自1992年持貨至今,不計收息等收益,帳面上仍要輸掉逾五分之二資金。
有本地媒體採訪了利豐股東,持有約12%基金股東Silchester已經暗示會接受私有化作價,不過大部份散戶都難以接受。有小股東於2017年9月買入104萬股利豐,按當日股價3.63元計算,成本達377.5萬元,現賬面蝕267.5萬元;亦有於2014年買入該股票,賬面輸近9成的股東揚言,一定反對集團私有化!
Photo from Licensing
利豐再上市有難度?
表面上,這家百年華資貿易旗艦看似步向沒落,惟利豐大股東馮國經及馮國綸兩兄弟及其家族,向來財技獨到,有分析指,今次計劃一方面是為「被綁」多時的股東提供逃生的出口,另一方面,集團可能重組業務再融資上市,如同1987年股災後,利豐的私有化計劃。不過,有分析指馮氏家族所持企業多屬「舊經濟」,除非管理層可以說服機構投資者,否則在當前市場熱捧「新經濟」概念下,較難取得較高估值。分析相信,馮氏集團若要再度重新分拆項目融資,除非把上述項目重新打造成為「新經濟」企業,否則或須等待股市再次進入上升周期,才有機會將該等項目重新上市。
事實上,馮氏集團手頭還有不少優質資產,除利豐以外,集團還有與弘毅投資合資的利弘投資、利妍、利洋針織、馮氏全渠道、玩具反斗城及利時控股等。上述企業主要從事化妝品、紡織、家具及快速時尚等,在股市暢旺之時,不難將集團內的資產生意重新包裝上市,在資本市場吸納資金。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