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東入局短劇市場,年薪140萬求人才,能追上阿里與拼多多?
京東開出年薪140萬人民幣的短劇職位,立即成為市場焦點。這是一個清晰的信號:在流量紅利見頂的今天,電商戰爭已從價格與物流的白刃戰,蔓延至爭奪用戶時間的內容新戰場。繼阿里與拼多多之後,京東的重金入局,意味著一場巨頭對決正全面展開。
京東重金入局:一場蓄謀已久的「流量卡位戰」
近日,多個招聘平台出現了京東的身影,其招聘目標並非傳統的電商運營或物流專家,而是「短劇內容策略運營」、「短劇內容運營」等一系列新媒體時代的關鍵崗位。其中,「短劇內容策略運營」一職開出的45K-70K月薪(20薪制),折算年薪高達90萬至140萬人民幣。
京東此舉並非心血來潮。在它之前,競爭對手早已先行一步。有業內人士向記者分析,對於近年來急於突破用戶增長與活躍度瓶頸的京東而言,此番高規格的薪酬配置,是對流量新陣地的重視。在電商競爭愈發激烈的當下,獲取新用戶和留住老用戶的成本持續攀升。而短劇,憑藉其每集僅數分鐘、情節緊湊、衝突強烈、極易讓人上癮的特點,已然成為俘獲用戶碎片化時間的利器。它不僅能有效增加用戶在平台上的停留時長,更潛藏著巨大的商業價值。
解構百萬年薪崗位
京東願意為一個短劇崗位付出百萬年薪,其要求自然遠不止「懂內容」這麼簡單。根據招聘描述,京東對這個職位的期望,是找到一位能夠將內容與商業無縫銜接的人才。
任職者需要具備高度的市場洞察力,能依據短劇市場的流行趨斯,從源頭建立一套科學、規範的內容生產體系。這包括「構建短劇IP、劇本的分級體系」,以提升優質劇本的採購效率,並直接「對好劇數量負責」。這意味著京東追求的不僅是單點的爆款,而是一個可持續、可規模化的內容工業化流程。
更為核心的要求在於數據驅動的用戶運營能力。崗位要求候選人必須能夠「結合不同短劇內容類型,深度剖析用戶畫像及用戶路徑」。這一步是關鍵,它揭示了京東的終極目的:不僅要讓用戶「看上癮」,更要精準地知道是「誰」在看,「為何」愛看,以及「看完之後」的行為路徑。
這個角色是連接內容與商業的橋樑。招聘中明確指出,需要「協同推薦、產品等多方團隊,共同推動業務增長」。顯然,京東的藍圖是將短劇業務與其引以為傲的數據分析能力、智能推薦系統以及龐大的電商生態深度融合。短劇產生的用戶數據將反哺推薦算法,提升商品推薦的精準度;而劇中植入的商品或品牌,則能通過京東的電商體系,順暢地完成從「種草」到「拔草」的商業閉環。
巨頭為何集結?短劇背後的「流量與銷量」
京東、阿里、拼多多三大電商巨頭,為何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了短劇?答案藏在「流量」與「銷量」這兩個核心焦慮中。
根據《2023-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已達373.9億元,同比增長267.65%。這個百億級的市場,對於任何一個渴望增長的平台都是巨大的誘惑。
1.流量的「新解藥」: 傳統的廣告投放、社交裂變等獲客手段已趨飽和,成本效益遞減。短劇作為一種新興的內容形態,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流量池。拼多多是這一策略的典型代表。其在2023年底推出「多多有好劇計劃」,並於今年4月在「多多視頻」內上線獨立的短劇板塊,主打「免費看劇」。其核心目標非常明確:用免費的優質內容,最大限度地吸引用戶、增加使用時長和平台活躍度,為其主站的低價商品引流。
2.銷量的「催化劑」: 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則將短劇視為直接拉動銷售的「超級催化劑」。淘寶的策略核心是「品牌定製劇」。2024年,淘寶宣布投入千萬元資金和超10億流量,扶持品牌與優質製作方合作。這種模式將「帶貨」前置,讓商品成為劇情的一部分,實現了「品效合一」。
數據是最好的證明。L'Oréal在去年「雙11」期間的定製短劇,播放量輕鬆破億;三星在春節檔推出的短劇,新客佔比超過90%,實現了品牌拉新與長線「種草」的雙重價值。
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短劇已不再僅僅是內容,而是打通了「吸引-互動-轉化」全鏈路的新型營銷工具。它能夠在娛樂中完成品牌教育,在沉浸式體驗中激發購買慾望,其轉化效率遠高於傳統的圖文和硬廣。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