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思維】創業自我定位 - ikigai生き甲斐理論|BF專欄
日本的哲學很多都非常有趣,例如匠人精神 (Craftsmanship,職人魂)、侘寂(Wabi-sabi)甚至淨土信仰,都是很發人深省的處世方式。我們CountAudit的目標讀者群是創業家,所以這次我們便介紹一個對創業非常重要的思想框架ㄧㄧikigai生き甲斐。
生活如何能有價值和意義
Ikigai明顯是一個日語譯來的英文字,日文是「生き甲斐(生きがい)」,譯成中文大約就是「生活意義」或「值得活下去的事物」。Ikigai是一個由平安時代(公元794-1185)已有的日本生活哲學,道出如何生活才能令人生感到有價值和意義。
到2017年,西班牙攝影師 Héctor García出版了一本好書《Ikigai: The Japanese secret to a long and happy life》,將這日本哲學系統化。他用了4個圓圈,簡而清的描述了Ikigai的核心:
這個圖可以簡單看出Ikigai是要達成以下四個因素:「What you love」「What the world needs」「What you are good at」「What you can be paid for」,缺一不可。
Ikigai思想在創業的重要性
在創業前或剛開始創業之初,這四個因素是一個很有用工具,協助你決定是否應該出黎創業,和你的創業路是否可以持續:
What you love:如果你本身並不愛你打算做的業務,那你創業後也很難持續很久,就算可以持續,你最後也不享受你的創業生活,不會感到快樂。前陣子大家都說流行環保工業,大家都想搞一些減廢升級再做的社創企業,但他們是否真的對環保很感興趣呢?會否本身是一個對大自然環境沒有興趣,不喜歡花草小動物的人?
What you are good at:即使你真的對某個範疇的東西很感興趣,非常愛做這件事,你也要了解自己究竟是否一定的天份,是否擅長做相關工作。近期STEM教育也很流行,有個客戶都有團火去和向年輕一代教授程式和科研知識,但我記得他是一個科技白痴…那恐怕這個理想比較難實行,始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限制。
What the world needs:不幸地,很多時候你想做的並不是社會想要的。我有一個朋友另辟蹊徑,想將自己所學的瑜珈哲學和心法推廣予大眾,但發現香港普遍只想要運動減肥變靚的動作瑜珈,所以我朋友的志業路就比較難實踐了。當然這不代表計劃被「判死刑」,調整一下瑜珈班定位,和努力宣傳create people’s needs也是一個出路。但最少各位創業者要留意自己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不可以離大眾期望或想要的太遠。
What you can be paid for:這個是最多創業者不能做到的「殘酷關卡」。這牽涉到市場大環境和普遍大眾對行業的理解。直到現在依然有為數不少的服務(例如畫家、街頭表演、運動員、攝影師、導賞員等)是大眾很需要,但他們認為並不需要花錢或只需要花很少錢購買。故此很多創業者寫business plan時最「頭痛」的位就是諗Revenue Model。很多甚至要改變他們一些初衷,甚至做一些side business去為自己的志業賺取一些收入。
四個因素如何取捨
相信絕大部分新世代都想過出來創業,最後不做的原因不外乎兩個:追求穩定和害怕蝕錢。
人生總是矛盾的,偏偏最能賺錢的東西就是大部分人都討厭做的,而他們愛做的往往多數不能賺到錢。所以了解到自己志業不太能「搵食」後,便接受在weekday工作滿足自己「What you can be paid for」、「What the world needs」和「What you are good at」三點,剩下的「What you love」就在假日做義工或做社會服務時滿足了。這也不失為一個不錯的折衷方式。
很多公司的HR高層都一致指出,工作就是他們「ikigai」的人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很積極,而且行動力超強。當大家感到工作提不起勁,「返工等放工」,放假都唔想出街要「補眠」的話,先不要將自己「定罪」為天生懶惰或行動力低的人。可能自己和積極勤奮的人其實都是同一類型的人,分別只係佢哋搵到自己的「ikigai」,而你未搵到?
(本文經由博客Sam Ng授權轉載,並同意BusinessFocus編輯文章與修訂標題。文章內容為博客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Text & Photos:Sam 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