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專欄】「富有」與「財務自由」之別
近年,“財務自由”成了熱門詞。常聽人說:某某公司上市了,持有原始股的小夥伴們立馬就財務自由了;或是某人中了彩票,一下子就財務自由了。還有那整天做排行榜的老外胡潤,他認為要有1.3億資產,才可以在一線城市財務自由。
這些說法,對嗎?其實,他們都混淆了富有和財務自由的概念。
富有,相當於我們常說的“家產萬貫”、“大富大貴”之類,指的是絕對數量上的多。公司上市了,持有原始股的小夥伴們賣出股票套現,可以獲得一大筆錢;中彩票頭獎的人如是;擁有1.3億資產的人也是:都是指絕對金額的多。
財務自由卻是另一個概念。它的標準定義是:當每月的被動收入超過每月的日常支出,才算達到財務自由。
這裡又有一個極其關鍵的概念—“被動收入”,也即不需要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就能持續將錢放入你口袋的收入。
比如,出租的房屋,你出門旅行幾個月,它依然每個月給你交租,只要租客交替和維護房屋時,提供短暫和少量的服務;
比如,銀行利息、收息股或債券,你只要買了,定期就可以收到利息;
比如,盈利中公司的股份,你不需要成為公司的日常運營者,僅是財務投資者,持有一部分甚至小部分股份,定期可以得到分紅;
還有文字、音樂、遊戲等產生的版權收入等等。
Photo from Licensing
財務自由最重要的是財務再生能力。不是數量上的幾百、上千萬,而是搭建一個架構,不需要你投入太多時間和精力,不同管道就能源源不斷給你收入。像是那些不斷為你生羊仔的母羊。母羊可以擠羊奶,可以剃羊毛,最重要的是生羊寶寶,羊寶寶長大後又是一批母羊,形成滾雪球的效應,越滾越大,你的羊也就越來越多。
富有,僅是本金的富足。坐吃山空,總有用盡的一刻。常有新聞說:中頭獎的人,隔個幾年,發現他們又成了窮光蛋。那些套現了原始股的人,也可能因為錯誤的投資決定,又重回起點。
財務自由更多的是從現金流的角度出發。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收入必須多元化、必須可持續,必須不用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由於有這些不用投入太多時間精力的被動收入,且數額超過了日常支出,你就不用再受生存所累,便有了更多自由去做你想做的事情,這才是“財務自由”。
Photo from Licensing
近日回了趟老家,與舊日好友閒聊。她家工廠這些年經營得好,家庭財富有了極大的飛躍。家裡買了好幾套房子,一直空著,至今也有十餘年。她提過幾次把房子出租,家人都不贊成,因看不上這些小錢。他們所有的投資都進了工廠——廠房越建越多、生產線越搭越長、員工數從十幾漲到幾百。這種財務安排,風險極大。成敗都在工廠。一榮俱榮,一毀俱毀。
我發現,這在老家可不是個例。家境好的,誰家手裡沒有幾套房子?大多都空著。要麼嫌棄租金太少,要麼懶得打理,又或者捨不得房子給租客糟蹋。一擺就是十年。月租金三千元一套,十年便是三十六萬。如有三套,也有百多萬。積少成多。如果算上利息再投資,也即複利效應,二、三十年下來,更是可觀。
Photo from Licensing
最重要的是:收入越來越多元化,不再只依賴工廠一途。工廠經營順利,固然好。萬一遇到挫折,便多了些餘地。
財富到了一定程度,一定要進行分散配置。就像當你有了一大批母羊的時候,你會分開不同的羊圈管理,偶爾因疾病死掉了一批母羊,只要你還有火種,還有再生的能力,你就不會懼怕。
(本文經由博客艾瑪授權轉載,並同意BusinessFocus編輯文章與修訂標題。文章內容為博客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Text & photos: 艾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