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星夢碎?高達之父的警告:人類無法在宇宙生活!
曾用《機動戰士高達》描繪出壯麗太空史詩,「高達之父」富野由悠季如今卻成為宇宙夢最嚴厲的批判者。他近日直言「人類無法在宇宙生活」,向所有懷抱火星移民夢想的人潑下一盆冷水。當馬斯克的火星殖民計畫正蓄勢待發,這位創造了宇宙史詩的大師為何反其道而行?
「高達之父」的逆耳忠言:火星移民是天真的幻想
一場在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舉辦的對談活動,本應是宇宙產業支持者們的溫馨聚會,卻因富野由悠季的「當頭棒喝」而氣氛驟變。當主持人提及在場許多人是受其作品啟發,才投身宇宙事業時,現年83歲的富野並未領情,反而語氣嚴厲地指出:「那些說要移民火星的天真人,根本不理解宇宙空間的嚴酷性。」
這番言論,對於一個其畢生代表作——《機動戰士高達》——正是建立在「宇宙世紀」(Universal Century)這一宏大宇宙移民背景上的創作者來說,無疑是極具顛覆性的自我否定。富野透露,為了創作,他曾花費近二十年時間深入思考人類在宇宙中移動與生活的細節,最終得出的結論卻是悲觀的:「人類無法在宇宙生活。」他更坦承,這個核心結論「在製作高達時一次也沒有提及」。
宇宙的殘酷與回不去的旅程
富野由悠季的悲觀論点,主要建立在兩大堅實的物理與工程學基礎之上。
1.對宇宙空間殘酷性的低估。 富野認為,普羅大眾乃至部分專家,對離開地球磁場與大氣層保護後所面臨的環境兇險程度,缺乏具體的認知。火星表面不僅要承受比地球強烈數百倍的宇宙輻射,長期暴露將對人體造成不可逆的DNA損傷,大幅增加患癌風險。同時,火星的稀薄大氣、極端溫差(從白天的20°C驟降至夜晚的-80°C)、頻繁的沙塵暴,以及僅有地球38%的低重力環境,都將對人體生理和心理構成持續性的嚴峻挑戰。骨質流失、肌肉萎縮、心血管問題,乃至長期密閉空間下的心理健康危機,這些都不是單靠先進的居住艙就能完全解決的問題。富野口中的「天真」,正是指責人們往往將科幻電影中的場景誤認為是唾手可得的現實。
2.返回燃料的補給困境。 這是富野提出的最為致命的工程學質疑。「火箭飛到火星後,返回的燃料怎麼辦?」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不考慮那邊沒有補給基地,就說要將人類送上火星,全都是外行人的想法」。將沉重的返程燃料一同帶往火星,會讓發射質量呈指數級增長,成本與技術難度極高。而若寄望於在火星「就地取材」製造燃料,則又引出了一系列全新的、至今未在實踐中得到充分驗證的技術難題。
務實的下一步:從低軌道觀光培養「地球視角」
富野並非徹底的宇宙悲觀主義者。他反對的是不切實際的遠征,卻提出了他認為在未來十年內,全人類最應該推進的宇宙事業:將人類帶入低空軌道(Low-Earth Orbit)進行太空觀光。
此舉的意義遠超「觀光」本身。他期望政治家、軍人、宗教人士、科學家等各界領袖,都能有機會從距離地面約400公里的高度,親眼俯瞰地球。從那個視角,「國界線」這一概念將不復存在;在90分鐘繞行地球一圈的過程中,人們會深刻體會到這顆星球的渺小與脆弱。富野相信,這種被稱為「總觀效應」(Overview Effect)的體驗,將徹底改變一個人的世界觀,促進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知。
夢想家與現實主義者:馬斯克與富野的火星對決
富野由悠季的觀點,恰好與SpaceX創辦人伊隆・馬斯克的火星夢想,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宛如一場「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隔空對決。
馬斯克的願景是宏大的、關乎物種存續的。 他將人類視為「單行星物種」,面臨著小行星撞擊、超級火山、核戰等多重滅絕風險。因此,將人類文明擴展至火星,使其成為「多行星物種」,是為人類意識買一份「保險」。為解決富野提出的燃料問題,馬斯克團隊正全力研發「現地資源利用」(In-Situ Resource Utilization, ISRU)技術,計畫利用火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地表下的水冰,通過「薩巴蒂爾反應」製造甲烷燃料,實現太空船的「自給自足」。這是一場豪賭,賭的是人類的科技創新能力能夠克服一切物理障礙。
富野的視角則是內省的、關乎人性啟迪的。 在他看來,人類尚未學會在地球上和平共處,就急於將同樣的矛盾與缺陷帶往另一個星球,是本末倒置。他認為,當前最緊迫的任務,不是逃離地球,而是回望地球、理解地球。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