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軍30分鐘2機連環墮海 8.5億元化灰 特習會前夕爆意外 一年7宗墜機事故
美軍再傳軍機墜毀事故!一架F/A-18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與一架MH-60R「海鷹」直升機於南海執行例行任務時,在30分鐘內相繼墜海,五名機組人員均已獲救。雖然事故原因待查。但這已是過去一年內第七宗同類意外,令人關注美國軍機是否老化或失修。單是今次損失的兩架軍機,估計已造成近8.5億港元的損失。事件發生於美國總統特朗普出訪亞洲、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前夕的敏感時刻,亦亦令外界憂慮,美軍接連的失事可能削弱其在區內的戰略威懾力。
根據美國太平洋艦隊26日聲明,一架MH-60R海鷹號反潛直升機(Sea Hawk)於當地時間26日下午2時45分墜入南海,約半小時後,下午3時15分,一架F/A-18F超級大黃蜂式打擊戰鬥機(Super Hornet)也在南海墜海,共5名飛行員均安全脫險。目前事故原因仍在調查中,海軍尚未公布具體地點,或者更多有關當時天候狀況、可能的機械故障,或訓練任務性質等細節。
然而這并非是首例了,根據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報導,美軍自去年10月至今年8月,已接連發生六起F-18系列戰機墜毀事故。最近一次為今年8月20日,一架超級大黃蜂(F/A-18E Super Hornet)在維吉尼亞州海岸附近飛行時墜海。去年10月,一架EA-18G「咆哮者」電子戰機於華盛頓州雷尼爾山附近訓練時墜毀,兩名飛行員罹難;同年12月,另一架超級大黃蜂在紅海遭飛彈巡洋艦「蓋茨堡號」誤擊墜毀,兩名飛行員成功彈射逃生。
進入2025年後,事故仍未止息。2月,一架「咆哮者」戰機在加州聖地牙哥灣墜海,兩名飛行員被民間漁船救起;4月,一架超級大黃蜂在被拖入「杜魯門號」機庫艙時意外滑落甲板墜入紅海,所幸無人重傷;僅一週後的5月初,另一架超級大黃蜂在降落「杜魯門號」時因攔阻系統失靈衝出甲板墜海,兩名飛行員同樣及時彈射逃生。
美軍軍機頻繁出事故亦讓衆人質疑美國海軍龐大的運作與維護成本問題,要知道每架F/A-18E「超級大黃蜂」戰機造價高達6,700萬美元(折合逾5.2億港元),今次連環失事等於巨額公帑瞬間化為烏有。今次這兩宗南海墜機事故,再次將美國海軍龐大的運作與維護成本問題推向風口浪尖。除了F/A-18F戰機逾5.2億港元的單價外,今次一同墜毀的MH-60R「海鷹」直升機,其2012財年的單位成本亦高達4,290萬美元(約3.34億港元)。換言之,今次在短短30分鐘內發生的兩宗意外,已直接蒸發近8.5億港元的軍事開支。更令人憂慮的是,這標誌著美國海軍在短短一年內(自去年10月起)已損耗了第七架F-18系列戰機,其頻繁程度,已非單純巧合所能解釋。
南海角力加劇:特朗普亞洲行前的戰略盤算
今次連環失事,恰逢發生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出訪亞洲,並預計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前夕,時機異常敏感。香港《南華早報》今日(27日)報導指,美軍在南海行動已達到「極限」。這使得事件不僅僅是單純的飛行安全事故,更被賦予了複雜的戰略解讀。與此同時,許多人亦認爲今次的連環失事,無疑會成為中美關係中新的摩擦點。美軍在南海頻繁的「自由航行」行動,旨在挑戰中國在該區的主權聲索,但如此高頻次的事故,卻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削弱美國在區內的戰略威懾力。這些事故究竟是偶發巧合、軍費緊縮惡果,抑或揭示了美軍全球戰略佈局下的不為人知疲態?
對此,特朗普表示,海軍將很快查明兩架軍機在南海墜機的可能原因,並暗示跟燃料有關。南海是全球爭議最為激烈的海域之一,中共對該海域的主張與多個周邊的東南亞國家相衝突。美國軍方一直與該地區的盟友合作,維護南海的航行自由聲索權。大約三分之一的全球海上貿易都通過該海域。
事件亦在中國內地互聯網上引發廣泛猜測。有網民質疑,兩架軍機是否因遭遇定向電磁脈衝,導致航電系統失靈。儘管美軍尚未承認事故與電磁干擾有關,但鑑於南海是各國電子對抗的「試驗場」,這種說法不脛而走,進一步加劇了外界對區內軍事活動透明度的憂慮。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