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鏡頭差、電量少、高溢價成死穴 iPhone Air 銷量慘淡快停產? 蘋果股價仍創新高
iPhone Air 作爲蘋果(美國:AAPL)今季度最大的創新和改革,以超薄作為賣點,但似乎正在面臨非議,不被市場認同。根據統計,傳統iPhone系列買氣旺盛,訂單追加500萬支,銷量更是反超iPhone 16。反觀大刀闊斧進行革新的iPhone Air卻遭遇市場冷眼,並傳出有機會停產。主因是iPhone Air機身鏡頭差、電量少、一切都比不上傳統iPhone但價格卻昂貴無比,令iPhone Air滯銷。這波消費趨勢也無疑給蘋果和iPhone 摺叠機敲響警鐘,揭示了蘋果近年來新意缺乏的問題,惟蘋果股價仍持續創下新高,周一(20日)股價更是大漲4%。
據市場調查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數據揭示,主流iPhone 17及Pro系列銷情彪炳,按年比較銷量驚人地飆升13%至14%,尤其在中美兩大市場表現強勁,迫使蘋果極速向供應鏈追加約500萬支iPhone 17基本款訂單。與此同時,Pro系列亦獲顯著增幅,令合作夥伴喜出望外。然而,這股熱潮卻與超薄新貴iPhone Air的嚴冬形成鮮明對比——其製造訂單被斷崖式削減,消息指11月以後的訂單量甚至不足9月高峰時的一成,幾乎形同「停產」的警號。
原被蘋果寄予厚望、視為本年度「破格創新」之作的iPhone Air,旨在以5.6毫米極致輕薄機身及全新設計搶佔高端市場。然而,市場反應卻出乎意料地冷淡,尤其在關鍵的中國市場。據當地電商平台數據顯示,iPhone Air登陸大陸首日銷售反應平平,門市並未出現排隊搶購人潮,「看客比買家多」。有科技博主「定焦數碼」更爆料稱,iPhone Air目前處於暫停生產的狀態,等待訂單後再開工。
據《日經新聞》引述供應鏈消息人士透露,iPhone Air原定佔今年新iPhone總產量約10%至15%,惟因需求疲軟,蘋果已通知多家供應商大幅削減零件和電子模組訂單,其中11月起的生產訂單據報更不足9月高峰時的一成。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亦表示,預計大多數供應商將在2026年第一季度前削減逾80%的產能,而部分交付週期較長的組件預計將在2025年底前停產。
iPhone Air的慘敗卻無情揭示:消費者對過度輕薄、單鏡頭及eSIM限定等「減配」創新接受度極低,其高昂溢價更引發市場不滿。多名科技評論員指出,儘管其輕薄設計吸睛,但單顆4,800萬像素主鏡頭、移除實體SIM卡槽、過度依賴eSIM服務,以及電池容量被壓縮至3050mAh,均被視為犧牲實用性換取輕薄的代價。更甚者,其高昂的起始售價,令消費者覺得性價比嚴重不足,性能、影像、續航等體驗上全面落後於iPhone 17。
值得注意的是,各家内地手機品牌紛紛推出同樣輕薄的摺疊款機型,最近一周並接連發表旗艦新機,包括vivo X300 Pro和榮耀Magic8 Pro。在中國市場標準來看,iPhone Air定價偏高,用戶通常能以更低價格購得頂規Android手機,但目前市場上還沒有外觀設計相似的產品。美國市場的銷售數據更為直接,256GB容量的iPhone Air可以隨時提貨,而iPhone 17基礎款平均需要等待2至3周,Pro系列則需1至2周。
反觀傳統iPhone 17及Pro系列,憑藉穩健的性能提升、多鏡頭系統以及更長的電池壽命,繼續贏得主流消費者青睞。為應對強勁需求,蘋果已向和碩、立訊精密等代工廠發出緊急增產指令,預計第四季整體iPhone 17系列出貨量將較原預期上調5%至7%,達9,200萬部。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數據,iPhone 17系列在美國和中國市場開賣頭十天,同期銷量較前一代iPhone 16系列高出14%。其中,iPhone 17基本款的銷量增幅近三分之一,在中國市場幾乎是iPhone 16基本款的兩倍。
Counterpoint高級分析師張蒙萌(Mengmeng Zhang)指出,「iPhone 17基本款具有高性價比,晶片效能更強、顯示器升級、提供更大儲存空間,以及前置鏡頭像素提升等,而價格與去年的iPhone 16持平,對消費者吸引力大增。」銷量最好的前三名囊括兩台iPhone 17 Pro系列旗艦機,佔蘋果總銷量的56%,而512GB以上的高容量機型銷量更按年暴增1.8倍。
儘管 iPhone Air 銷售表現低迷,但蘋果公司(美國:AAPL)股價仍持續創下新高。周一(10月20日)股價大漲近 4%,盤中最高攀升至 264.18 美元,收報 262.23 美元,創下歷史新高。然而,至 10 月 22 日收市時,股價回落至 258.45 美元,下跌 4.32 美元或 1.64%。iPhone Air的低迷銷量亦反映出市場不滿蘋果近年來的創新改革,在此之前就有許多網友批評蘋果近年來的產品缺乏創新,知名獨立經濟評論員黃兆光博士指出,『蘋果公司不能再躺在「創新」的桂冠上。iPhone Air的案例反映出,真正的創新必須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而非閉門造車。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