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1965年恒生擠提到一甲子後 恒生2025年私有化 歷史的輪迴與啟示
歷史如同一面鏡子,反射出時間的規律與循環。1965年,香港金融市場風雲激盪,恒生銀行因擠提危機瀕臨崩潰,滙豐銀行以5,100萬港元的注資果斷出手,成為其大股東,穩住大局。六十年後,2025年,滙豐動用1,061億港元推動恒生銀行私有化,結束其作為獨立上市公司的歷史。這場跨越一甲子的金融輪迴,不僅是商業決策的延續,更像是一種歷史的周期性回響,讓人不禁感嘆:周期無所不在。而這種周期性,不僅限於金融市場,還在疫情、經濟起伏中反覆顯現,提醒我們歷史的教訓與未來的啟示。
1965年的香港,正處於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但金融市場尚未完全成熟。恒生銀行,作為當時香港重要的本地銀行之一,因資金鏈斷裂引發大規模擠提,客戶蜂擁提款,銀行幾近崩潰。這場危機不僅威脅恒生的存亡,也動搖了香港金融市場的穩定。當時,滙豐銀行以敏銳的商業嗅覺和果斷的行動,注資5,100萬港元入股恒生,成為其大股東。這一舉動不僅挽救了恒生,也鞏固了滙豐在香港金融界的霸主地位。
這場危機的背後,是20世紀60年代香港經濟的脆弱性與成長痛。戰後香港人口激增,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金融市場卻缺乏足夠的監管和流動性保障。恒生的擠提事件,暴露了當時銀行業的風險,但滙豐的介入,則展示了危機中蘊藏的機遇。這一刻,彷彿為未來六十年的故事埋下了伏筆。
2025年:私有化的終章
2025年,滙豐宣布以1,061億港元推動恒生銀行私有化,結束其作為獨立上市公司的歷史。這一決定,標誌著滙豐對恒生的完全掌控,也意味著香港金融市場格局的又一次重大變革。從1965年的危機救援到2025年的私有化,六十年間,滙豐與恒生的關係從「救星」演變為「主導者」,這種轉變不僅是商業策略的延續,更像是時間的循環使然。
這兩個事件間隔整整一甲子,彷彿冥冥中有一種規律在運作。1965年的5,100萬與2025年的1,061億,金額的差距反映了時代的變遷,但背後的邏輯卻驚人相似:危機與機遇並存,掌控與整合交織。這種周期性不僅體現了商業決策的連續性,也映射出時間的循環本質。
周期的痕跡並不僅限於金融市場。2020年的新冠疫情,讓人們回想起100年前的1918-1920年西班牙流感。那場席捲全球的疫情,奪去了數千萬人的生命,造成了經濟與社會的巨大動盪。2020年的疫情同樣帶來了全球性的挑戰,從封鎖措施到經濟衰退,無不讓人感受到歷史的似曾相識。
在中國民間,有人將這百年一遇的災難聯繫到「赤馬紅羊劫」——一種源於傳統曆法的說法,認為某些年份會帶來災難與變革。雖然這種說法帶有迷信色彩,但它反映了人類對歷史重複性的敏感。從1920到2020,時間的車輪滾動,疫情的陰影再次籠罩,彷彿在提醒我們:歷史總以某種形式重演。兩次疫情間的相似之處——全球傳播、經濟衝擊、社會反思——讓人不禁思考,是否真的存在某種無法逃避的周期規律。
經濟周期的警示:2015年牛市與2018年震盪的回響
金融市場的周期性同樣令人矚目。小龍提到,2025年是2015年牛市的十周年,也是2018年市場震盪的七周年。2015年的中國股市經歷了劇烈的牛市與隨後的回套,投資者從狂熱到冷靜,市場的起伏令人記憶猶新。2018年,全球市場則因貿易戰、加息等因素陷入動盪。這些事件的周年紀念,讓人們開始警惕:如果周期真的存在,2025年的牛市何時完結?
經濟周期的規律,從來不是簡單的數字遊戲,而是多重因素的交織。貨幣政策、地緣政治、市場情緒,乃至不可預測的黑天鵝事件,都可能成為周期的推手。1965年的恒生擠提與2025年的私有化,提醒我們金融市場的起伏往往遵循某種隱性規律;而2015年與2018年的市場震盪,則警示我們在享受牛市盛宴時,需時刻保持警惕。
周期無所不在,從金融市場的起伏到全球疫情的輪迴,從經濟繁榮到社會動盪,時間似乎總在以某種規律編織著人類的命運。1965年的危機與2025年的私有化,1920年的流感與2020年的疫情,這些事件之間的聯繫或許只是巧合,但它們提醒我們:歷史不是線性的,而是循環的。這種循環並非宿命,而是人類行為、決策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周期無所不在,但並非不可逾越。1965到2025,滙豐與恒生的故事從危機到整合,展現了商業智慧的延續;1920到2020,疫情的輪迴讓人類學會了應對與反思;2015到2025,經濟的起伏提醒我們市場的無常。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理解過去,才能更好地應對未來。在這無盡的周期中,我們並非被動的旁觀者。無論是金融市場的決策者,還是面對疫情的普通人,我們都能在歷史的輪迴中尋找意義,書寫屬於當下的篇章。正如滙豐在1965年的果斷出手,2025年的我們,也應以智慧與勇氣迎接未來的挑戰。周期無所不在,但未來,仍由我們塑造。
小龍
江恩理論及時間周期專家,陸港台出了多本著作及受不同媒體轉載文章,多次提前預測大市轉勢時間。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