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m Lee如何用數據顛覆市場信仰?市場共識形成 觀點即毫無投資價值!
如果你曾經在牛市頂峰聆聽過華爾街的「智慧」,你就會發現財經節目的評論人往往口若懸河,卻罕有實際可行的預測。Tom Lee 這位Fundstrat的「異端」策略師,卻偏偏以一套極度冷靜、近乎反人性的市場哲學,長年逆勢而行,令無數金融從評論人既愛又恨。他的預測框架,既不是「高大上」的數學模型,也不是經濟學院的幻象,而是一場對資本主義本質的深刻剖析。
先從最基礎的問題談起:美國真的會陷入衰退嗎?Tom Lee的答案一如既往地掃興。企業債務低、家庭負債率僅10%,遠低於歷次金融危機的14至16%。唯一超槓桿的,是美國政府,但美國政府的債務從未引發經濟衰退。最多只是觸發匯率的事件。至於消費者,還有大把槓桿沒用上。這種分析無疑讓那些靠「末日預言」吃飯的危機論者顏面盡失,畢竟數據不會說謊,只有市場評論員會。
Tom Lee 的框架核心,是他從個股分析師生涯中提煉出的「由下而上」世界觀。他堅稱,市場並非由宏觀經濟指標所驅動的抽象機器,而是500家獨立公司的生命集合體。這種觀點讓他對經濟學家們慣用的PMI、ISM等指標構建的「風格化模型」嗤之以鼻。這份來自微觀層面的洞察力,是他論點中最具說服力的部分。當他指出經濟體經歷的是「滾動式衰退」——科技、房地產、併購市場輪番經歷寒冬,而非全面崩潰——這確實比NBER(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那套略顯僵化的衰退定義更貼近現實。
因此,可以看出 Tom Lee 對市場預測的核心邏輯可謂大逆不道。從他質疑所有宏觀經濟指標的預測意義,到嘲諷PE是個「殘值」(residual calculation)計算——市場價格與未來預期的產物,根本不是什麼可以精確建模的「金科玉律」。他認為,沒人能確定該用哪個時期的盈利、現金流還是EBITDA,也沒人知道合理的風險偏好為何。那些還在用經周期調整市盈率(CAPE)預測未來十年回報率只有3%的「專家」,早在2014年就應該全部清倉離場,錯過了過去十年美股13%的年均複合增長。他更以驚人的標普500指數目標,豪言2030年指數將達15,000點,這些數字在悲觀主義者眼中近乎異端。這番話確實點出了一個事實:單一指標的歷史高點並非可靠的賣出信號。
更值得玩味的是,Tom Lee對「共識」的攻擊可謂無懈可擊。他認為一旦市場共識形成,這個觀點就變得毫無投資價值。當所有人都害怕通脹的時候,其實已經是加倉的好時機。當所有人排斥比特幣和小型股,恰恰是分批買入的絕佳時刻。這種反人性的策略,需要極高的心理素質,也意味著你必須不斷與市場主流意見對抗,甚至要學會享受被孤立的感覺。
他對美國經濟結構的觀察同樣一針見血。製造業的黃金時代早已過去,服務業成為主體,波動性自然下降。美國家庭淨資產高達150萬億美元,是人均GDP的六到七倍。即使經濟關門大吉,美國人還有「存糧」可以消費數年。這種財富結構,讓所謂「經濟周期」成為過去式,除非哪天美股暴跌,否則消費動能隨時能被資產泡沫重新點燃。至於那些認為美國市場過度集中於「七巨頭」的悲觀論者,Tom Lee則用全球對比無情打臉:在法國、德國甚至亞洲,最大權重股動輒佔比20%以上,美國的7%根本算不上集中。這樣的數據,無疑把一眾「指數泡沫」論者打成了紙老虎。
若把這一切裝進可實操的框架,邏輯清晰:一,先判聯儲局的「實質姿態」。名義上的鷹或鴿不等於金融條件的收放;2023年的名鷹實鴿已示範過一次。二,看債市與信用曲線,因為股票是Junior tranche,債的變化率領先股的敘事。三,承認人口結構對 Risk Premium 的長波影響——30至50歲群體的曲線在2009年後抬升,這不是可見的季度催化,但它提供了牛熊的背景光。四,對共識保持殘酷:人多的地方不僅不要去,還要反向找錢。這種方法論不是浪漫,Tom Lee 早年靠它「抄底成癮」,如今把群體心理量化為一套戰術信號。
顯然,在這個連AI都能寫研究報告的時代,Tom Lee的最大價值或許不是預測數字,而是對資本主義心理學的洞察。他不相信公式和共識,只相信逆勢思考與流動性周期。而這一切的背後,是對人性弱點的極致利用。結論不花巧:如果你把股市當作資本結構的最末端,那你就得先讀懂債、讀懂流動性、讀懂人性,最後才輪到讀PE。市場不是數學題,Tom Lee用數據提醒我們:在資本主義的遊戲桌上,最危險的不是泡沫,而是你的自以為是。
李浩然
www.facebook.com/lhyinvestment/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