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盤數字勢創新高 3招續命 拖債削債搵救兵 專家教路:談判要夠狠 搵黑、白武士
疫情過後銀行加息、有商舖租金更狂加近5成,但經濟卻復蘇緩慢令中小企瀕崩潰!據統計,去年本港破產呈請及強制清盤數字已創15年新高,今年首8個月更分別達6707宗及544宗,接近去年全年總數,勢再創新高。事實上近月無論是數十年歷史的老舖還是有規模的公司都紛紛結業,欠債的中小企究竟如何能逃出生天?有專家認為「拖債、削債、搵救兵」是中小企自救的不二法門。
但更重要的是,在與債權人談「拖債、削債」時,中小企老闆要夠狠、也要放下感情,例如應集中向沒有抵押品故處於下風的債權人先行提出減債或延期還款,即使對方以往「對自己不錯」,但為令公司可生存,也要厚著臉皮要求拖債削債。此外,病向淺中醫,若中小企預算債務惡化,應及早找專業公司協助盡量展開「賣資產、賣存倉貨物、尋求債務重組」等行動。
最後,中小企老闆要緊記「留得青山在、哪怕沒柴燒」,故一旦尋不到白武士,即使遇上「心地不良、趁火打劫」的黑武士提供的救援協議也要考慮。因即使交出公司股份或蝕讓貨物,也許仍勝於讓花費多年心血的公司以破產結業收場。
綜合專業人士以及安永企業重組與業務重塑戰略與營運諮詢主管合夥人、人稱「清盤王」的黎嘉恩的看法,中小企處理嚴重欠債及入不救支問題,關鍵是出手「宜早不宜遲」,最好盡快尋找專業會計師行或清盤專家協助。因為若太遲為公司動手術「急救」,最終恐藥石無靈,而三大自救方法為「拖債、削債、搵救兵」:
1. 「拖」字訣:爭取延遲還債
「拖」並非逃避現場,而是為了爭取寶貴的喘息和重整時間,以望等到額外資金、盈利或白武士的出現。最常見的做法是向債權人爭取債務延期,以及申請政府擔保的的各種低息借貸。
但專家包括黎嘉恩提醒,若希望債權人同意「拖債」即是容許延遲還款,老闆們必須學會討價還價及提供甜頭作利誘。例如承諾延期還款時,會支付更高的利息回報、或承諾以未來業務的盈利作出分紅作為擔保。關鍵是:讓債權人相信,讓你(中小企)活下去,他們最終可以拿回的更多!
此外在公司嚴重財務問題未曝光前,應盡量申請「政府中小企貸款」、「中小企市場推廣基金」或「出口信貸保險」等,補充現金儲備及應付還債。而疫情後,這類基金已救活上萬家店舖。
2. 「減」字訣:直接要求削債,斷尾求生
當企業已無力承擔全部債務時,與債權人商議直接削減債務本金或利息是必須的選項。但這通常會同時要求企業提供一個詳盡而可信的重組計劃,證明削減部分債務後,公司能恢復正常營運,並有能力償還餘下的欠債。
3. 「搵」字訣:搵救兵,活用「白武士、黑武士」策略
世上沒有純粹的白武士。黎嘉恩坦言,無論是「白武士」還是條款更苛刻的「黑武士」,入局的目的都是為了賺錢。故中小企老闆若發現公司未來債務問題很可能惡化,難有曙光,便必須有較開放的胸襟,接受這些援助,
但具體而言,怎樣才能做到「拖債、削減、搵救兵」?哪些行業又最高危?安永企業重組與業務重塑戰略與營運諮詢主管合夥人黎嘉恩首先指出,現時房地產業是欠債及清盤的重災區,尤其是寫字樓市場,由於大環境經濟和息率高企,抵押品價值下跌,銀行「Call Loan」(提早催收貸款)隨時會成為壓垮中小企的最後一根稻草。
但危機不僅限於地產。因為零售業、製造業及進出口業同樣面臨嚴峻挑戰,理由是市民北上消費及網購成風,購物時遂漸尋求更高的「性價比」。故上述行業的中小企若遇嚴重債務問題,最好盡快聘用「企業醫生」,透過債務重組工作,為公司尋求一線生機。企業有何方法減債自救?例如可以在專業人士的協助下,盡量出售資產、貨品存倉或或引入新投資者(黑、白武士)。
但中小企老闆又如何與銀行等債權人談判、爭取延期還款或減債呢?專家認為關鍵同樣是,要找專業人士(清盤專家)同行,因為專家被中小企老闆有經驗得多,而且中小企要盡量「與所有債權人一同談判」。因為這樣可避免最惡劣情況,例如老闆向某間銀行部分還款後,其他債權人知悉後立即湧上來逼債,即會把企業陷入絕境。
另外,尋求拖延還債或進行減債談判時,不宜太講「感情」,應該向最弱的債權人埋手。例如一些借了大量錢給中小企老闆,卻又沒有抵押品的銀行。它們因為會擔心公司一旦清盤會「一毛錢也拿不回」,談判桌上反而會「有得傾」,也會較容易接受延期還款或輕微減債的要求,令中小企有更大機會生存下去!
綜合而言,中小企一旦預見財務危機,就應該「病向淺中醫」,立即尋求專業協助。因為若等到公司客戶流失殆盡、核心員工「搶生意」離開才求救,公司已經失去了重組價值,屆時專業人士也只能目送公司走向清盤。
在這場殘酷的經濟考驗中,市場始終是「弱肉強食」。但透過專業的「拖、減、搵」策略,及時並聰明地與債權人周旋,無數中小企仍有機會,在寒冬中為自己爭取到重生的機會。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