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BusinessFocus app
矽谷的財技永動機與市場精神分裂 三大AI巨頭吞食自己尾巴如貪吃蛇?

矽谷的財技永動機與市場精神分裂 三大AI巨頭吞食自己尾巴如貪吃蛇?

Investment Bloggers
By 李浩然 on 05 Oct 2025

矽谷最新的創新發明並非通用人工智能(AGI),而是一台「財技」永動機。Nvidia斥資千億美元入股OpenAI,OpenAI則將高達三千億美元的未來訂單交予Oracle,而Oracle正是 Nvidia的大客戶。這套精巧的資本閉環,宛如一條吞食自己尾巴的金融銜尾蛇(貪吃蛇),確保了派對上的每個人都能滿載而歸?!

這不是投資,這是科技寡頭們精心編排的「你投我、我投你」協議——更讓龐氏騙局都相形見絀——至少龐氏還需要找新韭菜,科技巨頭們已經進化到自產自銷的境界。

過去,泡沫總有其天真之處。無論是1840年代的鐵路狂熱,散戶們將積蓄投入數百家新成立的公司,連達爾文都賠掉六成身家;還是1990年代末的網路泡沫,風險資本為無數虧損的「概念股」燒錢續命。它們的共同點是,燃料來自外部對未來的輕信。如今的AI浪潮則截然不同,這是一場「來自內部」的豪賭。驅動者是手握巨額現金流的科技巨頭CEO們,他們不再需要向華爾街兜售夢想,他們自己就是市場。

 

Meta的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坦言,寧可錯擲數千億美元,也不願在通往超級智能的競賽中落後半步。這番話術將恐懼包裝成遠見,將資本的揮霍辯護為戰略的必要。這聽起來更像是寡頭間的軍備競賽,而非一場向大眾開放的投資盛宴。當年的鐵路泡沫催生了 14 份產業雙周刊,而如今,我們只需要關注幾位科技領袖的公開訪談。

然而,若將此輕率地歸為又一次歷史重演,便會錯失其最詭異之處。這場泡沫的奇特在於,市場同時展現出極端的狂熱與極度的避險情緒,近乎精神分裂。

一方面,AI相關股票貢獻了自ChatGPT面世以來標普500指數75% 的回報、80%的盈利增長和90% 的資本支出增長。僅「科技七巨頭」(Mag 7)的市值佔比便已攀升至驚人的35.6%。市場的呼吸幾乎完全依賴這幾家公司的擴張。它們不僅能負擔派對上的昂貴酒水,甚至擁有自己的釀酒廠。

但在另一面,近八萬億美元的資金正安靜地躺在貨幣市場基金中,享受著高利率帶來的無風險收益。這是有記錄以來最大規模的現金囤積。更令人費解的是,自 AI 革命的號角吹響以來,被視為「野蠻遺物」的黃金,其回報率竟略微跑贏了代表科技未來的納斯達克100指數。一個數千年的價值儲存工具,在人工智能的曙光中,表現竟不遜於史上最強大的科技公司集群。這如何解釋?

答案或許是,這根本不是一場關於增長的泡沫,而是一場關於壟斷的鞏固。科技巨頭們的巨額資本支出,與其說是為了開創未來,不如說是為了買斷未來,確保沒有新的顛覆者能夠挑戰它們的護城河。它們的盈利能力如此強大,以至於能夠將一場潛在的、足以摧毀普通公司的非理性投資,內部消化為資產負債表上的一筆折舊。

當所有研究市場歷史的分析師都異口同聲地稱之為「泡沫」時,真正的風險反而變得模糊。市場很少如此慷慨地給出明確的信號。這場由內部人資助、由寡頭驅動、並與極端避險行為並存的怪異泡沫,其破裂方式可能遠超歷史經驗。最大的危險或許並非泡沫的爆破,而是這些巨頭已經變得太大而不能倒,它們正將整個市場變為其高風險實驗的人質。投資者以為自己買的是指數,實際上卻是在為這場豪賭的最終結果下注。

李浩然

www.facebook.com/lhyinvestment/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

👉🏻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