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學士碩士一定能夠提升收入?這也許只是謊言 除非你讀神校神科
在今時今日的香港,社會不同群體仍然相信教育能夠改變經濟狀況。但種種資料和觀察在在顯示,今時今日讀學士碩士等和未來收入並無絕對正關係。今天半宅職薯就和大家討論高等教育和經濟回報的關係。
大學招生章程更似廣告雜誌
如果你打算讀一個學位課程,你自然會瀏覽各大學的招生章程。你會發現,當中所描述的狀況絕大多數都是正面的,例如畢業生可以從事相關的工作,在現實中學以致用,達成夢想等等。
但現實社會是競爭性的。沒錯,你受的教育可以給予你從事相關工作的知識和技能,但擁有同樣能力的人在社會上卻有更多。在僧多粥少情況下,肯定有相當部分的人不能達成夢想。而你,究竟是屬於哪一種狀況呢?
精英和普通大學生收入差距巨大
「新青年論壇」在2024年12月23日發表的「香港各世代大學生收入比較研究報告:1988至2023」顯示,收入屬於最頂10%的精英大學學歷勞工,由20歲至34歲這段期間,收入增幅大幅拋離屬於最低10%的大學學歷勞工。
如果看實際收入的話,出生於1989年至1993年的精英大學學歷勞工,其收入中位數在2023年達到港幣$63,317;反觀處於收入最低10%的大學學歷勞工,他們同年齡層和年份的收入只有$17,440。
直接一點說,即使大家都擁有大學學歷,到了大約三十多歲,收入可以出現達三倍的差距。
再讀碩士又如何?
坊間亦有一種信念,覺得讀碩士,特別是目的非讓學生鋪排走學術路徑的授課式碩士,可以提升在職場的競爭力,增加日後的收入。
我沒有資格評價這些課程能帶給學生的提升,但就大家所知,有些課程相當難入,又有些課程相對而入。如果一個課程入學門檻不特別高,而又很少有學生在過程中因追不上課程而不能畢業或輟學,那麼代表什麼?留給你去想像。
學歷程度不代表什麼
有外國研究顯示,能對一個人的收入帶來重要影響的,並不只是學歷程度(例如學士、碩士、博士),更加是在哪一間學校,哪一個課程畢業 (Farquharson, C., McNally, S. and Tahir, I. (2022) )。
另一方面,一個人的認知能力,正面地影響著將來的收入(Hanushek, Eric A.; Woessmann, Ludger. (2007))。而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和各種大學的入學試,亦在相當程度上考核考生的認知能力。
於是,你會有這樣一個觀察:當年中學文憑試考試成績好的同學,畢業後多年的收入大致上比考試成績一般的同學為高。當然,成績好的人自然會選擇入讀收入明朗的神科,這也是影響因素之一。但事實上,又有多少成績優異的人例如狀元,會選讀一些收入前景不明朗的科系呢?這就是香港的現象。
事業收入一早已大致上注定?
看到這裏,我們心裏自然浮現一個懷疑:我們的事業收入,是不是早在中學畢業那一刻已經大致上注定?再進修,影響已經不大?
我無法找到和這直接有關的研究,但根據我的整體觀察,實際情況又彷彿傾向支持這懷疑。
打工仔如何突破
也許你看到上面的論述會感到前程灰暗。但其實上面的討論有一個很大的限制,就是沒有談及認知能力及學術成績以外的軟技巧,例如待人接物能力,冒險精神,領導才能等等。
在不少的行業,怎樣做人比怎樣做事更加重要。在基層和中層,處事圓滑及友善態度能夠贏取客戶及下屬的支持;處於組織高層,如何凝聚一班專才和而不同地工作,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其重要性遠大於比拼技術知識。
當然,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如何入手去培養自己的軟技巧。這篇文章無意長篇大論地介紹軟技巧的培養方法。但我想指出,正正就是大部分人都不知怎樣入手,這才是一個個人能力發展的藍海。
結語
其實一個人的事業成就和經濟收入,除了教育和能力之外,受著更多因素的影響,例如家庭環境、父母學歷、家族人脈等等。但我們的著眼點絕不是抵賴,卻是如何就現有的智力水平和條件去作出突破。
調整自己的價值觀,包容更多不同的想法,改變固有的做人處事態度,會是帶來突破的另一條路。
半宅職薯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