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造業失業率逾7% 外勞再加建築商機械人 打爛本地工人飯碗
特區政府輸入外勞後,整體失業率升至3.7%,香港建造業失業率更惡化7.2%。但政府及建築商資方不但無意停止外勞輸入,香港建造商會更表示,預計兩至三年後將引入機械人取代重複性或勞動密集型工序,進一步壓縮本地工人就業空間,令人關注是否「落井下石」。有工會坦言憂慮外勞及智能化雙重夾擊下,建築工人飯碗難保。
有工會透露,香港建築工人首季工程開工量暴跌80%,預計2026年情況將更為嚴峻。工會近期失業登記顯示,逾700名工人在一周內登記失業援助,前期工種、非技術勞工及高齡工人受創最深,部分工人月內工作不足16天,甚至數月無工開。
建築工人就業危機現況
建造業的失業率已飆升至 7.2%,遠遠高於整體 3.7% 的水平。這場危機的核心在於私營工程的急劇萎縮。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思傑指出,今年第一季的工程開工量較去年同期暴跌80%,私人房地產工程幾乎停擺,這導致大量工人無工可開。
工會近期失業登記顯示,短短一周內已有逾700名建築工人求援,其中前期工種、非技術勞工及高齡從業員受創最深。有工人月工作天數不足16日,遠低於過去正常的20多天。有釘板工人無奈感嘆「要等外勞休息才有工開」,為了維持生計,不少人被迫轉行做日薪微薄的清潔散工,甚至為了節省開支而搬到租金更便宜的偏遠地區。
本地建築工人無工開,但除了政府無意停止輸入外勞,建築商更打算進一步引入機械人取代部分建築工人,建造業失業率恐進一步惡化!
香港建造商會表示,預計兩至三年後,部分表現未如理想的工人或將被智能機械人取代。同時,包括重複性高、厭惡性或勞動強度大的工序,如搬運,將逐步由機械人接手;而靈活性高或技術要求較高的崗位則仍需倚賴人力。商會鼓勵企業積極應用創新科技。
商會批評,目前本地工人遵守既定工時(朝八晚六),自律性普遍較低,部分工種如釘板、紮鐵等自律情況較好,而泥水、裝修等工種的表現則未如理想,建議承建商及業主先積極改善工作環境。該會又指出,目前建造業工人平均年齡偏高,技術工人呈現年齡斷層,年輕入行者不足。
商會認為,引入科技不但能提升工作趣味性,亦有助吸引新人入行;又指出現職工人需適應新的工作模式,與機械人協作,結合人力與科技提升整體生產力。該會續指出,短期而言,業界仍需輸入勞工,尤其是一些短缺崗位如燒焊等,又認為外地勞工普遍工作態度勤懇,對本地工人可產生正面影響,但重申優先聘用本地工人原則不變,且必須提升本地工人的生產力及競爭力。
外勞與機械化雙重擠壓
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思傑認同工程量下跌是失業主因,但同時強調「輸入外勞對工友流動有影響」。以往私人工程減少時,工人尚可轉往政府工程,但現時政府項目亦大量引入外勞,令這條「流動後路」被堵塞,加劇了本地工人失業。
與此同時,隨著 MiC(組裝合成建築法)等新型施工技術普及,大量建築結構在內地工廠預製完成後,再運到香港現場進行簡單安裝。這種模式大幅減少了對傳統釘板、紮鐵、泥水等高勞動強度工種的需求,而增加了對操作機械人、吊運等新興技能工種的需求。商會會長廖聖鵬指出,在全港約20萬活躍建造工人中,近半數為缺乏專才資格的普通工人,若無法及時轉型學習新技能,將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嚴峻風險。
工會領袖周思傑則呼籲政府「精準輸入外勞」,即在確保本地工人已優先獲得就業機會的前提下,才考慮引進外勞。他認為,政府應建立更透明、更精準的勞動力需求評估機制,避免盲目引進外勞,進一步加劇本地工人的就業壓力。此外,雙方皆強調政府應加大對工人培訓的資源投入,特別是為傳統工種的從業者提供轉型培訓,幫助他們適應新型施工模式。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