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別失血死亡!美研發人工血液粉末 加水1分鐘即可救命
馬里蘭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Maryland School of Medicine)近日研發出突破性人工血液技術,有望改寫緊急醫療救援模式。該技術將血紅蛋白提取後,用特製脂肪泡沫包裹成人工紅血球,再經冷凍乾燥處理成粉末狀。這種「即沖型」血液製品可在室溫下保存多年,急救時只需加水溶解,一分鐘內即可使用。此技術尤其適合事故現場及戰場急救,解決傳統血液需冷藏運輸的難題。
技術原理與研發進展
這項技術突破的核心是團隊從過期血液提取血紅蛋白,並將其包裹在獨特脂肪泡沫內,創造出仿生人工紅血球。過去研究失敗的主因在於血紅蛋白直接暴露人體會產生毒性,而馬里蘭大學團隊的創新在於設計出保護性泡沫,成功隔絕毒性,為人工血液應用鋪路。接著,他們將人工紅血球冷凍乾燥成輕巧粉末,能在室溫保存多年,解決傳統血液需嚴格冷藏的限制。當緊急情況發生時,醫護人員只需簡單地將粉末與水混合,就能在短短一分鐘內製成可供輸血的人工血液,實現隨時隨地的急救能力。
在數百隻兔子實驗中,這項技術展現顯著效果。研究人員模擬嚴重失血,為休克狀態兔子注射人工血液後,約10分鐘內生命指標恢復至接近正常。兔子不僅恢復活動,眼睛和耳朵也呈現健康粉紅色,顯示氧氣有效分佈。實驗動物後續檢查也證實人工血液未造成損害,驗證了其安全性。
對全球救命醫療體系的影響
這項人工血液技術對全球醫療體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全球每年逾150萬人因外傷失血死亡,許多患者在送醫前因無法及時輸血而喪生,尤其在低收入國家和偏遠地區,血液儲存與運輸更是嚴峻挑戰。傳統血液需冷藏且保存期短,救護車、戰地醫院等難以常備充足血源。
這種可室溫保存的人工血液粉末,將改變院外急救模式。無論在災區、戰場或偏遠事故現場,急救人員都能在「黃金一小時」內為患者輸血,大幅提升生存率。對軍方而言,出血是戰場可預防死亡的主因,美國國防部已為ErythroMer等合成血液項目投入逾5800萬美元(約4.55億港元),顯見其戰略價值。
臨床推廣前景與潛在風險
儘管動物實驗結果樂觀,這項人工血液技術要廣泛應用仍面臨嚴峻挑戰。研究團隊首要任務是向美國FDA證明其對人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計劃未來兩年內啟動人體臨床試驗,這將是決定其商業化潛力的關鍵一步。
業界專家態度謹慎樂觀,認為該技術採用「合理的方法」,但人工血液領域歷來挑戰重重,許多前景看好的技術最終因安全問題失敗。例如,過去血紅蛋白氧氣攜帶劑就因心血管副作用未通過臨床試驗。日本團隊雖在測試類似產品,現階段仍難以預測任何技術的成功機率。
這提醒我們在期待技術突破的同時,必須嚴格遵循科學驗證流程,確保長期安全性。若通過臨床試驗,該技術有望革新院外急救模式,為全球緊急醫療帶來重大進展。期待未來幾年更多相關技術進入臨床測試,共同推動醫療科技發展。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