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只靠火箭與電動車:揭秘馬斯克從一無所有到世界首富的思考心法
當多數人將馬斯克的成就歸功於其橫跨科技、能源與太空探索的商業版圖時,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是:是什麼樣的心智作業系統(Mental Operating System),讓一個人能同時在數個高風險領域取得突破?答案並非複雜的商業理論,而是10條看似簡單、實則違反直覺的行動原則。
馬斯克的10大思維模型:億萬富翁的真實思考方式
- 預期失敗,但依然行動 : 馬斯克創立SpaceX時,他公開評估成功機率不到1%。但他依然投入了所有資金。他招募頂尖工程師時的說詞是:「我們大概會死,但也許還有一點點不會死的機會。」這種思維的核心在於,極低的成功率,依然遠勝於零。它過濾掉投機者,只留下真正的信徒。
- 不計代價完成目標: 在創業初期,為了讓公司上網,他親自鑽洞連接樓下鄰居的網絡;為了節省開支,他直接睡在辦公室。這不僅是節儉,更是一種心態:當目標足夠宏大時,個人的舒適與所謂的「困難」,都變得微不足道。
- 不等待他人給予機會 : 1990年代,馬斯克渴望加入當時的網絡巨頭網景(Netscape),卻在投遞履歷後石沉大海。他甚至親自到該公司大廳,卻因內向而不敢與人交談。最終,他放棄等待,決定「自己寫軟件」,創辦了Zip2。
- 捍衛願景的主導權 : Zip2的成功也帶來了慘痛教訓。馬斯克讓傳統媒體背景的投資者掌握過多控制權,導致公司發展方向偏離了他的初衷。此後,他深刻理解到:「永遠不要讓外部利益,侷限你的創新空間。」這也解釋了為何他日後極力維持對Tesla和SpaceX的絕對控制。
- 將所有資源再投入: 賣掉Zip2後,馬斯克的銀行帳戶從1萬美元躍升至2200萬美元。他沒有就此退休或享受生活,而是將幾乎全部資金投入到一家名為「X.com」的網絡金融公司——這就是PayPal的前身。當多數人選擇套現離場時,真正的贏家選擇加碼下注。
- 跟隨好奇心,而非舒適圈 : 在PayPal被eBay收購後,已是億萬富翁的馬斯克本可高枕無憂。但他出於好奇,瀏覽NASA網站想了解火星探索計畫,卻發現進展甚微。這個單純的念頭,驅使他在2001年遠赴俄羅斯,試圖購買洲際彈道飛彈來發射衛星。這次看似荒誕的嘗試失敗後,他決定自己製造火箭,SpaceX就此誕生。
- 以極致的誠實招募夥伴: 「我們大概會死」不僅是自嘲,更是最高明的招募策略。它排除了追求安穩與高薪的求職者,吸引了那些真正被使命感驅動、渴望解決不可能問題的人。正是這群人,最終將1%的成功率變為現實。
- 成為你聘請不到的人: 在SpaceX初期,沒有任何一位頂尖的火箭總工程師願意加入這家前途未卜的新創公司。馬斯克的解決方案是:親自鑽研火箭科學,成為自己的總工程師。當找不到能執行使命的關鍵人物時,唯一的選擇就是讓自己成為那個人。
- 無情地追求真相: 「數學和物理是嚴格的裁判,你騙不了它們。」這是馬斯克「第一性原理」思維的體現。在工程領域,無視客觀現實、尋找藉口或辦公室政治,只會導致災難性的失敗。這種對真相的執著,不僅是技術突破的基礎,也是建立高效、務實組織文化的基石。
- 擁抱公開的失敗: SpaceX的前三次火箭發射均在眾目睽睽之下化為火球。Tesla在2008年也瀕臨破產。馬斯克承受了全球媒體的嘲諷和質疑,但他從未退縮。他深知,外界的評價是短暫的,而實現目標的價值是永恆的。這種韌性,讓他能夠在一次次失敗的灰燼中,重新站起。
從巴菲特的護城河到馬斯克的火箭:巨擘思維的同與異
馬斯克的思維模型並非孤例,許多成功的創業者都擁有其獨特的框架。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是另一個極佳的例子。
巴菲特的投資哲學核心,可以概括為「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與「護城河(Moat)」。他堅持只投資自己能完全理解的企業,並尋找那些擁有強大、可持續競爭優勢(如品牌、專利、成本優勢)的公司。這與馬斯克不斷跨足全新、未知領域的策略形成鮮明對比。
此外,巴菲特強調「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即以遠低於其內在價值的價格買入資產。這是一種防禦性的、規避風險的思維。而馬斯克則恰恰相反,他擁抱風險,將所有資源投入在成功率極低的項目上,追求的是非對稱的回報——一旦成功,其影響將是革命性的。
兩者在某些根本層面驚人地相似。例如,他們都極度專注,數十年如一日地深耕自己的領域。他們都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受市場情緒的影響。最重要的是,他們都將自己的事業視為一場無限賽局(Infinite Game),追求的是長期價值,而非短期利益。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