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間諜新定義」 學者、遊客皆成疑? 反間諜案件年增30%
中國國家安全部日前發布文章,稱「不研究的學者、不營業的商人、不觀光的遊客」等身份可能為境外間諜,這指控不僅將日常身份標籤化,更在中國內部掀起全民監視熱潮。根據近期數據,中國2024年反間諜案件激增30%,其中涉及外籍人士的案件佔比達15%。
國安部新論:誰是間諜?
中國國家安全部在微信公眾號發布「揭露間諜的N副面孔」,將學者、商人、遊客、記者等身份列入潛在間諜名單,強調「偽裝身份」與「話術陷阱」危害國家安全。文章列出五類可疑身份:
.不研究的學者:表面從事學術,實則蒐集敏感數據。
.不營業的商人:以商業為幌子,刺探經濟情報。
.不觀光的遊客:假借旅遊,實則拍攝軍事設施。
.不走心的戀人:利用感情關係套取機密。
.其他身份:如記者或NGO工作者,可能掩蓋情報活動。
反間諜熱潮的真相
中國近年加大反間諜力度,2024年公開披露的間諜案件達120宗,較2023年增長30%。其中,外籍人士涉案比例從10%上升至15%,顯示國安部對境外人士的警惕加劇。日本藥廠高層被判12年徒刑、美國公民被指控竊取商業機密等案例,凸顯中國對「間諜」的定義日趨模糊。專家分析,這反映中國經濟下行壓力(2024年GDP增長僅4.5%)與地緣政治緊張,當局試圖通過渲染外部威脅轉移內部矛盾焦點。
恐懼與質疑並存
在社交媒體上,中國網民對國安部文章反應兩極。部分人支持「全民反間諜」,認為有助保護國家安全;但更多人擔憂「人人自危」的氛圍。有微博用戶寫道:「連談戀愛都要懷疑對方是間諜,生活還有什麼樂趣?」香港及海外華人網民則批評此舉製造恐慌,削弱國際信任。X平台上,有用戶調侃:「以後去中國旅遊,拍照前得先問是不是軍事機密!」
信任危機與經濟衝擊
國安部的指控不僅影響國內氛圍,也衝擊國際交流。2024年,中國外商直接投資(FDI)下降12%,部分原因是外籍人士對中國營商環境的信心減弱。日本、美國等國已發出旅遊警示,提醒公民注意中國的間諜指控風險。學術界亦受波及,多國大學暫停與中國的科研合作,擔心學者被貼上「間諜」標籤。這種「全民皆疑」的策略,短期內或能鞏固政權穩定,長期卻可能孤立中國於全球舞台。
轉嫁矛盾還是真有威脅?
有分析人士指出,國安部的「間諜新定義」並非單純安全考量,而是政治與經濟策略的結合。中國當前面臨內部挑戰,包括青年失業率高達18%及房地產市場低迷。渲染外部間諜威脅,有助團結民心、轉移焦點。然而,這種策略風險極高,可能加劇社會猜忌,削弱外資信心,甚至引發國際報復性措施。專家警告,若不調整政策,中國的全球形象將進一步受損。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