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閉眼也能「看見」? 中國研發紅外光隱形眼鏡,成本僅200美元!
告別笨重夜視鏡,科幻電影中的未來已悄然降臨!中國科學家成功研發出一款革命性隱形眼鏡,無需電池,戴上即可將不可見的紅外光轉化為可見光。更神奇的是,閉上眼睛竟能看得更清晰。這項僅需約200美元(約1567港元,下同)成本的技術,預示著人類視覺增強的新紀元,同時在醫療、安防等領域開啟無限可能。
隱形眼鏡進入科幻時代
長期以來,人類對黑夜的探索與「透視」能力的渴望,催生了夜視技術的發展。然而,傳統夜視設備往往體積龐大、依賴外部電源,限制了其應用場景與便利性。如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USTC)科學家團隊在《細胞》(Cell)期刊上發表了顛覆性成果,成功開發出全球首款可賦予人類紅外視覺的隱形眼鏡。
該技術核心在於特製納米粒子,注入標準隱形眼鏡材料後,這些粒子能將800至1600納米的近紅外光高效轉換為400至700納米的可見光。研究人員估計,每副隱形眼鏡製造成本約200美元,佩戴者可直接看見紅外光源。且因減少可見光干擾,閉眼時紅外影像更清晰。這項突破擺脫了傳統夜視設備對外部組件和電池的依賴,將夜視功能融入日常生活。
夜視隱形眼鏡優缺點及潛力
這款「紅外慧眼」潛力巨大,不僅能取代傳統夜視鏡,更能提供多色紅外影像,開拓全新應用場景。在防偽領域,佩戴者可識別肉眼不可見的紅外防偽標記;醫療方面,外科醫生可直接觀察癌變組織,提升手術精度;安防、工業檢測及色盲輔助等領域也具革新潛力。然而,技術仍面臨影像模糊、靈敏度不足等挑戰,需進一步優化納米粒子轉換效率。
目前嵌入的納米粒子會散射光線導致成像模糊,雖可透過特製眼鏡部分修正,但根本解方尚待突破。現階段僅能偵測強紅外訊號(如LED光源),對環境微弱紅外光捕捉能力有限。倫敦大學學者格倫·杰弗瑞 (Glen Jeffery)質疑實用性,認為現有紅外護目鏡已足敷需求,並指出「演化避開這種設計有其原因」。
研究團隊正積極提升靈敏度與解析度,目標開發能感知低強度紅外光且「閉眼可見」的高效能隱形眼鏡。儘管技術處於早期階段,其跨領域應用前景仍備受期待,未來若能克服關鍵限制,將可能重塑多個產業的作業模式。
消費心理與技術倫理的拉鋸
當「閉眼看世界」這項技術以每副約200美元的成本問世時,消費者的好奇心與購買欲勢必被點燃。擁有「透視眼」探索未知,甚至獲取優勢,誘惑力巨大。然而,這種「隱形」能力也將我們推向技術倫理與私隱保護的十字路口。
若佩戴者能在他人不知情時「看見」特定信息,將引發嚴重的私隱洩露疑慮。從個人私隱到商業機密,再到公共安全,「無聲監控」的可能性挑戰現有法律與社會信任。如何在鼓勵創新之際,防範技術濫用,避免其成為侵犯工具,是監管機構、科研人員乃至社會必須面對的課題。這項技術的普及,必將伴隨使用邊界、數據安全及倫理規範的激烈辯論。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