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1%天價補貼率!美對中電池材料擬下重手,電動車要加價了?
美國商務部近期公佈一項初步裁定,認定中國電動車電池的關鍵組件——活性陽極材料,受益於高達721%的「不公平補貼」,此舉為美國後續可能加徵反補貼關稅奠定了基礎。其中稱,中國企業從補貼中獲利,兩家中國企業補貼率超過700%,其他中企補貼率為6.55%。反補貼關稅預示著全球新能源供應鏈可能因此面臨調整,並進一步加劇了中美之間在科技與貿易領域的緊張局勢。
反補貼稅如何影響新能源供應鏈?
美國對中國活性陽極材料課徵反補貼稅,將直接衝擊全球新能源供應鏈。短期內,依賴中國石墨進口的美國電池與電動車企業將面臨成本上漲壓力,可能推高電動車售價或壓縮利潤,影響美國電動車市場競爭力。
此舉亦將加速供應鏈「去中國化」,迫使企業尋求替代來源(如北美、歐洲或其他亞洲國家)。但中國目前主導全球石墨供應(美國59%天然石墨與68%人造石墨依賴中國),短期難覓足量且具成本效益的替代產能,供應鏈轉換將面臨挑戰。這可能促使美國及其盟友加大本土關鍵礦物投資,但建設週期長,短期難解缺口問題。
中國產能與政策紅利的真相
美國商務部所指「補貼率超過700%」僅針對個別中國企業,其他多數中國企業補貼率僅6.55%,差異源於企業配合程度、數據透明度及美國商務部計算方法(如「不利事實推定」)。中國在活性陽極材料特別是石墨領域的巨大產能,是因中國政府長期產業規劃、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土地、稅收、低息貸款等優惠)、完善基礎設施、巨大內需市場及完整產業鏈配套等因素,構建了成本優勢和規模效應,有利產業發展。
但美國等西方國家認為部分補貼扭曲市場公平競爭,反補貼稅作為貿易救濟措施在全球貿易中常見。美國及歐盟等經濟體多次對中國多個產業發起反補貼調查並徵收關稅,如太陽能光伏產業,中美貿易摩擦多年,涉及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鋼鐵、輪胎、紡織品、部分農產品等也受反補貼稅影響。這些案例反映進口國保護本土產業、應對「不公平競爭」的意圖,也體現不同經濟體在產業政策和發展模式上的差異與碰撞。
電動車競爭與地緣政治風險
此次反補貼關稅事件,不僅僅是貿易層面的摩擦,其背後更深層次的隱憂在於全球電動車產業的白熱化競爭,以及日趨複雜的地緣政治風險。電動車及其電池技術被視為未來經濟增長和能源轉型的核心,各國都將其置於戰略高度。美國此舉,結合此前通過的《與依賴外國對手電池脫鈎法案》(禁止國土安全部從寧德時代、比亞迪等6家中企採購電池),意在削弱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主導地位,重塑以美國為中心的供應鏈體系。
這種貿易保護主義,長遠看可能拖慢全球綠色轉型,增加供應鏈脆弱性。更令人擔憂的是,貿易壁壘和科技限制易演變成廣泛地緣政治對抗,加劇國家間不信任,影響全球經濟穩定與合作。未來電動車市場,不僅是技術和成本競爭,更是地緣政治角力的重要領域。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