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漢人」不見了?台灣官網改列「其餘人口」,國台辦怒批荒謬!
近日,台灣行政院官網將人口組成中占比96.2%的「漢人」改稱「其餘人口」,此舉不僅引發島內外激烈爭論,更被批評為「去中國化」的政治操作。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對此評論說,這種做法荒謬絕倫,可笑至極。民進黨當局做這些事的人,尤其是那些屬於所謂「其餘人口」的人,不知他們有何顏面面對列祖列宗。
台灣族群分類變化及其影響
2023年,行政院官網「國情簡介」明確記載:「台灣目前已設戶籍人口以漢人為最大族群,占總人口96.4%。」然而,現在更新的版本卻將「漢人」替換為「其餘人口」,並強調2.6%的原住民族群與1.2%的外來人口。此舉引發廣泛爭議,國民黨立委陳菁徽痛批此為「認知作戰」,質疑行政院試圖模糊族群認同。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則回應,此調整源於監察委員鴻義章的建議,旨在消除「漢番二元對立」的歧視性表述,促進族群平權。
然而,許多網友與評論家認為,將96.2%的人口歸為「其餘人口」不僅缺乏統計邏輯,更可能弱化台灣多數族群的歷史與文化認同。部分學者指出,漢人認同在台灣歷史中根深蒂固,此改變可能加深社會分歧,尤其在閩南、客家與戰後移民群體間引發身份認同爭議。另一方面,支持者認為此舉有助於突顯原住民與新住民的多元價值,反映台灣社會的包容性。
國台辦的反應及兩岸關係的影響
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於14日對此作出強烈回應,發言人陳斌華稱此舉「荒謬絕倫,可笑至極」,指責民進黨當局試圖透過「去中國化」割裂兩岸歷史文化聯繫。陳斌華強調:「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都是中國人,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他進一步質疑民進黨當局的動機,認為此舉是謀求「台獨」的政治操作,注定「不得人心」。
此事件無疑為本已緊張的兩岸關係再添變數。近年來,民進黨政府在文化與教育領域推動的「去中國化」政策,如教科書修改與語言政策,已多次引發北京強烈反彈。此次族群分類調整被國台辦視為另一例證,可能促使北京在外交與經濟層面施加更大壓力。島內分析人士指出,隨著台灣地區選舉臨近,此類爭議可能被放大為兩岸議題的焦點,進一步加劇兩岸對話的困難。同時,台灣內部對於「去中國化」的支持與反對聲浪也將持續對立,影響社會凝聚力。
是否引發憲法及法律挑戰
台灣行政院網站對族群分類的調整,雖然本身屬於行政部門網站資訊呈現的範疇,未必直接構成法律條文的修改,但其背後所隱含的國族認同轉向,確實可能間接觸及憲法層次的敏感議題。
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在歷史脈絡與法理詮釋上,與「中國」概念及「中華民族」有著無法切割的聯繫。若官方論述持續淡化此關聯,法律界或質疑其合憲性,尤其在國家定位與國民身份的根本問題上。此舉短期或不致引發訴訟,卻為未來憲政爭議埋下伏筆,屬具深遠法律意涵的政治表態,其後續效應值得觀察。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