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藥品到廁紙:特朗普政策重回民生戰場,美國人真的受惠了嗎?
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宣布將處方藥價格削減30%至80%,並以關稅戰重塑全球供應鏈時,美國民眾既期待又忐忑。從藥品到廁紙,這些生活必需品成為特朗普政策的核心戰場。然而,低價藥品的承諾是否暗藏風險?關稅戰又會否令疫情期間的「廁紙荒」重演?這一切是真為民生,還是政治籌碼?
藥價砍半是福音還是陷阱?
近日,特朗普在Truth Social宣布將簽署行政命令,將美國藥價與全球最低價格國家掛鉤,預計降幅達30%至80%。這項政策旨在減輕美國民眾的醫療負擔,特別是針對昂貴的處方藥。根據凱薩家庭基金會(KFF)數據,美國人平均每年在處方藥上的支出高達1,200美元,遠超其他發達國家。表面上,藥價大幅下降是福音,但專家警告,低價背後潛藏供應鏈與品質風險。
藥廠已對此政策表示強烈反對,稱大幅降價可能導致研發資金短缺,並影響新藥開發。有分析指出,部分藥廠可能選擇縮減美國市場供應,或將生產轉移至成本較低的地區,進而影響藥品品質穩定性。此外,美國依賴進口藥物原料,若關稅戰加劇,可能進一步推高生產成本,抵消降價效益。消費者或許短期內享受低價,但長期供應鏈的不確定性,可能讓「藥價革命」成為一場豪賭。
「廁紙荒」恐重演:關稅戰引爆基礎原料鏈崩壞危機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不僅影響藥品,更波及廁紙等日用品的供應鏈。今年4月,特朗普宣布對包括巴西在內的多國徵收10%的「對等關稅」,導致全球最大紙漿出口商Suzano SA對美出口量銳減。紙漿作為廁紙的關鍵原料,其價格因關稅上漲而飆升。美國進口紙漿成本上升,直接推高廁紙零售價。
疫情期間的「廁紙荒」仍讓美國人記憶猶新。2020年,全球供應鏈中斷導致廁紙短缺,超市貨架一度空蕩。如今,關稅戰加劇了原料進口瓶頸,美國國內紙製品製造商正面臨成本壓力與庫存不足。部分零售商已開始限制廁紙購買量,以防恐慌性搶購。若關稅政策持續,專家預測今年底前,美國可能再次面臨類似疫情時的供應危機,影響民眾日常生活。
民生政策還是政治籌碼?
特朗普的藥價與關稅政策看似以民生為本,但背後的政治動機引發質疑。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67%的美國成年人認為「醫療保健的可負擔性」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這反映出美國民眾對醫療費用負擔的高度關注。特朗普的高調宣布,無疑試圖鞏固其選民基礎。
然而,關稅戰的副作用卻可能抵消民生紅利。關稅推高的進口成本最終將轉嫁給消費者,特別是低收入家庭,對廁紙等必需品的價格敏感度更高。將藥品與廁紙等必需品作為政策焦點,固然能吸引公眾注意,但若執行不力,可能引發選民反彈。當民生問題被用作政治籌碼,美國人是否真正受惠,仍需時間檢驗。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