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vs 房地產,為何巴菲特偏愛前者,股神對房地產的觀點,香港適用嗎?
巴菲特以其在股票市場的成就聞名,但他為何較少涉足房地產投資?在最近的Berkshire Hathaway股東大會上,即將退休的巴菲特解釋了原因之一:房地產交易的複雜性與高昂的時間成本。
巴菲特偏好股票:避開房產交易的複雜性
巴菲特在股東會上直言,投資房地產比投資股票「難度大得多」。他並非否定房地產價值,而是指出其交易過程中的實際困難,主要在於「交易談判」和「時間成本」。
他解釋,房地產所有權常涉及多方利益,比上市公司更複雜。處理房產交易,尤其是問題資產時,面對的對象不僅是單一賣家。雖然不良資產拍賣可能有便宜貨,但巴菲特認為,證券市場提供了更多、更容易把握的低價交易機會。
巴菲特強調:「證券市場更常提供便宜、且交易起來也容易的機會。」他對比了兩者的交易過程: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可以匿名、快速地(數分鐘內)完成巨額股票交易,成交即是最終結果。
相反,簽訂房地產購買協議僅是開始。巴菲特指出,貸方、租戶、地方監管機構等都可能在簽約後介入,引發關於條款的「無休止的反覆討論」。這種交易後的不確定性和潛在的重新談判,是他傾向於股票的原因。股票買賣執行後即完成,沒有重新談判的餘地,提供了高度的確定性和效率。
交易成本比較:股票的效率與流動性優勢
巴菲特的選擇,反映了股票與房地產在廣義交易成本(包含時間、精力)上的顯著差異。
- 流動性與速度: 股票市場流動性高,交易可在短時間內完成,資金結算快。房地產是非流動性資產,買賣過程耗時數週至數月。股票能讓投資者更快應對市場或資金需求。
- 交易費用: 股票交易費用主要為佣金和少量稅費,相對較低,甚至可能零佣金。房地產交易費用高昂,包括代理佣金、律師費、印花稅(香港尤其高)、評估費等。
- 透明度與標準化: 股票市場信息相對透明,價格公開,交易標準化。房地產市場透明度較低,估值主觀,交易條款多變,談判和信息對稱性影響大。
- 管理負擔: 持有股票幾乎無管理負擔。持有房地產(尤其出租物業)需持續投入時間金錢進行維護、處理租務、繳納稅費等。
巴菲特給年輕人的置業建議:基於需求的務實考量
儘管偏好股票,巴菲特並未完全否定房地產,特別是自住需求。2012年,他對年輕人買股或買房的問題給出了務實回答。
他當時表示:「如果我知道未來5年或10年我想住在哪裡,我就會買一套房子,並用30年房貸來融資。」前提是:一、長期居住地的確定性;二、利用長期低息貸款。他視買房為基於生活需求的決策。
他補充,若「手頭寬裕」且有能力處理維修,可在低價時買入幾套房出租,認為「這不是一個壞主意」。這顯示他認可房產的收租潛力,但前提是投資者有資本、技能和精力。
巴菲特觀點在香港的適用性:巨大鴻溝
將巴菲特的建議應用於香港,需面對本地市場的特殊情況。香港以全球最高房價之一和土地稀缺聞名,使巴菲特的建議難以直接套用。
- 高昂的置業門檻: 香港房價極高,儲蓄首期對年輕人是巨大挑戰。即使能獲得按揭,高總價意味著沉重的月供壓力,遠超巴菲特建議時可能設想的負擔水平。
- 長期承諾的風險: 香港樓市波動較大,經濟易受外圍影響。要求年輕人鎖定一處房產數十年可能不切實際,高位入市更存風險。
利率環境變化: 巴菲特建議時基於低利率。近年全球加息,香港利率上升,增加了長期按揭的成本和不確定性。 - 「買幾套收租」不切實際: 在香港高樓價和針對多套房產的印花稅下,普通人購買多套房產出租的門檻極高,與巴菲特所指的「手頭寬裕」和動手能力關係不大,主要受限於巨額資本和稅務成本。
- 文化因素: 華人社會「有土斯有財」的觀念根深蒂固,使買房在香港常被視為必需品,影響了純粹的投資決策。
香港獨特的市場環境——極高房價、土地政策、政府調控——使得置業決策遠比巴菲特的建議框架複雜。在這裡,買房是重大的財務承諾。股票投資雖有風險,但其靈活性和相對低門檻,為部分港人提供了另一種選擇。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