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偉綸親自喊話!香港政府力挺中概股回流,釋放什麼重磅信號?
在中美貿易摩擦升溫與監管壓力加劇的背景下,香港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今日(25日)在浙江寧波投資香港推介大會宣佈,特區政府已指示證監會與港交所積極準備,迎接中概股回流,力爭成為其首選上市地。這一政策不僅回應美國對中概股的退市威脅,更彰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雄心。
黃偉綸發言背後的政策意涵
黃偉綸的發言反映了香港特區政府在全球金融格局動盪中的主動作為。面對美國對中概股的監管收緊與潛在退市風險,香港旨在通過政策支持與監管優化,吸引中概股回流,鞏固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特區政府已指示證監會與港交所完善雙重上市及二次上市框架,簡化流程並降低合規成本。此舉不僅回應地緣政治挑戰,也與中央政府支持香港金融市場發展的政策相呼應。黃偉綸強調香港的獨特優勢——背靠內地、聯通全球,意在提升港交所的IPO吸引力,預計將帶動交易量與資金流入,為香港經濟注入新活力。
中概股回流背景與動因:美中監管風險下的戰略選擇
中概股回流香港的趨勢由美中監管分歧與地緣政治緊張推動。自2021年美國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HFCAA),要求在美上市企業接受嚴格審計,中概股面臨退市危機。今年4月,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表示不排除強制中概股退市,進一步加劇企業不確定性。據Wind數據,截至4月17日,387隻中概股中逾60%市值低於1億美元,市場表現低迷。
與此同時,香港提供靈活的上市路徑,包括二次上市與雙重主要上市,吸引如阿里巴巴、京東等巨頭回流。例如,阿里巴巴2024年8月轉為雙重主要上市並納入港股通,並於同年9月正式納入港股通,交易活躍度顯著提升。香港的紅籌架構與同股不同權政策也為科技企業提供了理想環境。在中美金融脫鉤風險下,企業選擇香港不僅是規避監管風險的務實之舉,也是對內地投資者與亞洲市場的戰略轉向。
對香港金融市場的影響與挑戰
中概股回流為香港金融市場帶來機遇與挑戰。據德勤數據,2025年第一季度香港IPO市場集資182億港元,較2024年同期的12宗IPO和47億港元集資額分別增長了25%和287%,顯示市場活力增強。德勤預計2025年新股融資達1300至1500億港元,而中概股回流將推高港交所上市數量與交易量。然而,美國關稅政策與全球市場波動可能影響投資者信心,港股市場需應對短期震盪。此外,監管協調與跨境資金流動的穩定性是挑戰,港交所需進一步優化規則以吸引中小型中概股。香港若能把握機遇,或將重塑亞洲資本市場格局。
中概股回流香港不僅是企業對美中監管分歧的應對,更是香港金融市場的歷史性機遇。黃儘管面臨全球市場波動與監管挑戰,香港憑藉其獨特的地理與金融優勢,有望在這場資本遷移中脫穎而出。隨着更多中概股回流,港交所的交易活躍度與國際影響力將進一步提升。
對投資者而言,這是挖掘新機遇的時刻;對香港而言,這是鞏固全球金融中心地位的關鍵一步。未來,香港能否在動盪的全球市場中站穩腳跟,值得持續關注。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