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關稅戰「算錯帳」?每日20億美元預期僅實現2億!誰承擔了後果?
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政策自2025年4月實施以來,掀起全球貿易風暴。然而,美國海關數據顯示,關稅收入遠低於特朗普的預期,部門共收到逾5億美元(39億港元)的「對等關稅」遠低於特朗普預估的每日20億美元(155億港元)。究竟是政策失靈,還是另有隱情?這場始於特朗普時代的關稅實驗,究竟給美國帶來了什麼?
特朗普關稅政策的實際效果與預期落差
特朗普宣稱「對等關稅」將為美國每日帶來20億美元收入,但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CBP)數據顯示,自4月5日起,實際每日關稅收入僅約2至3億美元,遠低於預期。據CNBC報道,自4月5日以來,CBP共收取逾5億美元(約39億港元)關稅,而2025年1月20日以來,總統15項貿易行動累計收入210億美元(1638億港元),雖數額可觀,但與特朗普設定的高目標相差甚遠。專家指出,系統故障與豁免政策削弱了收入潛力,政策效果不如預期,引發市場對其可行性的質疑。
「對等關稅」政策對美國經濟的潛在影響
「對等關稅」旨在縮減美國1.2兆美元的貿易逆差,但其對經濟的影響複雜。美國平均關稅從2024年的2.5%飆升至13.8%-22%,推高進口成本,預計2025年通脹率(CPI)將升至3%以上,GDP增長則從2.8%下滑至1.7%。消費者面臨物價上漲,企業利潤受壓,特別是依賴進口的零售與製造業。惠譽評級警告,長期高關稅可能使美國經濟衰退風險升至50%,並衝擊全球供應鏈,影響就業與投資信心。
美國海關面臨的挑戰與政策執行困難
執行複雜的關稅政策,對美國海關構成了巨大挑戰。驟增的關稅項目和多變的稅率,極大增加了貨物分類、估價和原產地認定的工作量與難度。有分析指出,關稅增加了企業的合規成本和不確定性。CBP不僅要投入更多資源進行查驗,防止利用轉運、低報價值等方式逃避關稅的行為,還需應對因政策引發的大量申訴和解釋需求。這種資源緊張和執行複雜性,無疑影響了關稅政策的有效落實,也成為實際稅收與預期產生落差的原因之一。
CBP表示,4月9日起系統故障導致無法識別關稅豁免代碼,迫使進口商「先提貨,後補稅」,增加追稅難度。根據美國商務部數據,2024年美國進口總額達3.2兆美元,處理如此龐大的貨物流需高效系統,但現有技術與人力明顯不足。世界貿易組織(WTO)批評政策違反規則,增加合規成本,進一步加劇海關壓力。
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政策雖立意保護美國經濟,但收入遠低於預期,經濟風險與海關挑戰凸顯。從通脹壓力到系統瓶頸,這場貿易戰的影響遠超預想。高關稅真能重振美國製造業,還是將全球經濟拖入衰退?未來數月,政策走向值得密切關注。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