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價年漲幅70%,從排斥到接受,價格壓力推動日本進口米消費,餐桌消費習慣正改變!
日本國內米價在去年經歷了大幅上漲,正迫使這個以鍾愛國產米著稱的國家,開始接納過去難以想像的選擇——進口米。高昂的價格壓力下,從餐館到超市,消費者和企業的行為轉變,不僅反映了眼前的經濟困境,也可能對日本長期的農業保護政策及貿易姿態產生影響。
日本米價為何大幅上漲?
2024年,日本稻米市場遭遇了嚴峻挑戰,主要批發價格年漲幅達70%左右,創下2006年有紀錄以來的新高。近年日本頻發的夏季極端高溫,直接影響了稻米作物的生長與收成,導致部分主產區產量下滑、品質下降,增加了生產的不確定性。
隨著疫情後旅遊業的顯著復甦,大量國內外遊客湧入,帶動餐飲、住宿等行業的稻米需求激增。這在供應相對緊張的背景下,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供需失衡。
日本農業長期面臨從業人員高齡化(平均近70歲)、後繼乏人的困境,導致耕地面積持續減少,稻米總體生產潛力受到制約。這種結構性產能不足,使得國內市場應對供應衝擊的能力減弱。
全球通膨背景下,化肥、燃料、農藥等進口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加上日圓貶值,顯著推高了稻米的種植及流通成本。這些成本最終傳導至終端米價。
價格壓力下的選擇:進口米接受度提升
面對國產米價格高企,日本市場對進口米的態度正發生明顯轉變。成本效益成為許多消費者和企業的重要考量,促使他們轉向價格更具競爭力的外國稻米。
以東京餐廳「食堂 Arata」為例,其經營者平野新因國產米價過高,轉而採購美國加州產的 Calrose 米。儘管進口米價格亦有上漲,但仍遠低於國產米。平野表示,除非國產米價格回落至進口米水平以下,否則不考慮換回。
稻米進口管制:保護下的市場現狀
儘管市場對進口米的需求增加,但日本的稻米進口仍受到嚴格管制。數十年來,為保護國內農民及維持糧食自給能力,日本實施了一套以關稅配額為核心的管理體系。
根據WTO《農業協定》,日本需履行「最低進口機會」(MA)承諾。針對直接食用的「主食米」,每年有10萬噸的免關稅進口配額。
超出10萬噸主食米免稅配額的進口,則需繳納每公斤341日元的高額關稅。此關稅水平有效地限制了大量外國主食米進入日本市場。
近期的市場動態顯示此體系正承受壓力。在截至2025年3月的財政年度,日本七年來首次用完了10萬噸的免稅主食米配額。同時,需繳納高關稅的稻米進口量雖仍微小(2024財年前11個月約1500噸),但也出現了數倍增長。這表明國內供應緊張已迫使部分買家支付高額關稅尋求進口。
雖然有官方顧問機構建議擴大免稅配額以穩定供應,但政策調整面臨顯著的國內政治阻力。執政的自民黨需要顧及農村票倉,特別是稻農群體的利益。全國農業協同組合中央會(JA-Zenchu)等農業團體對任何可能衝擊國內市場的開放措施持謹慎或反對態度。在重要選舉前,政府通常避免在稻米這一敏感議題上採取重大變革。
日本的稻米市場目前正處於一個關鍵時期。國內米價高企引發的消費行為轉變,正衝擊著長期以來的市場格局和消費習慣。經濟現實壓力與根深蒂固的農業保護政策之間的張力日益凸顯。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