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卓賢專欄】孤獨成全球隱形殺手 每小時奪100人命 堪比吸煙致命
當我們談論健康,往往聚焦於飲食、運動,卻鮮少提及一個隱形的殺手——孤獨。世衛(WHO)《從孤獨到社會聯繫》報告指出,孤獨每年導致全球87.1萬人死亡,平均每小時約100人因孤獨相關健康問題離世,其危害程度與每日吸食15支香煙不相上下。
孤獨為何致命?
孤獨不只是情緒低落,而是全球公共衛生危機。報告指出,孤獨增加心臟病、中風、失智等風險,死亡率高於肥胖或空氣污染。全球每4人就有1人感到孤獨,亞洲城市如香港尤甚,高壓工作與疏離的社交環境讓問題雪上加霜。研究顯示,缺乏社交聯繫的人早逝風險高26%-29%,等同長期吸煙的危害。
科技是幫手還是推手?
智能手機與社交媒體看似拉近距離,實則讓孤獨加劇。報告強調,過度使用屏幕使面對面互動減少,削弱情感聯繫。香港人平均每日花6小時於電子設備,遠超全球平均值。虛擬世界的「連結」無法取代真實陪伴,長時間滑手機更易引發焦慮與孤立感。反觀,參與社區活動或志願工作的人,孤獨感顯著降低。科技應是橋樑,而非牢籠,如何平衡使用成為關鍵。
孤獨的經濟代價有多大?
孤獨不只影響個人,也拖累經濟。報告估計,孤獨導致的健康問題每年耗費全球醫療系統數十億美元。香港作為金融中心,職場壓力與長工時讓員工孤獨感攀升,直接影響生產力與創意。研究顯示,孤獨員工的缺勤率高出15%,企業因員工心理健康問題損失高達每年500億港幣。反之,促進職場社交的企業,員工滿意度與效率提升20%。孤獨不只是個人問題,更是社會的隱形負擔。
如何打破孤獨的惡性循環?
扭轉孤獨危機需要個人與社會共同努力。以下是實用建議:
.重建真實聯繫:每周至少一次與親友面對面聚會,放下手機,專注當下。
.參與社區活動:加入志願團體或興趣班,如香港的「樂齡學堂」或跑團,提升歸屬感。
.職場改革:企業可舉辦團隊活動或提供心理健康支持,減少員工孤立感。
.政府角色:增加公共空間與社交項目經費,如公園或文化活動,促進市民互動。
這些行動看似簡單,卻能大幅降低孤獨感,改善身心健康。
孤獨危機並非無解,關鍵在於行動。報告呼籲全球政府、企業與個人正視孤獨,將社會聯繫視為健康基石。香港可借鑑日本「社區咖啡館」模式,鼓勵跨世代交流,或新加坡的「鄰里計劃」,促進社區互動。個人層面,從一次問候、一場聚會開始,就能點燃改變的火花。你有多久沒和朋友好好聊聊?或許,放下手機,走出家門,就是通往更健康社會的第一步。
撰文:陳卓賢(《股票投資All-in-1》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