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訂單消失、航次取消!中國出港貨輪航班取消量激增,會波及空運與陸運嗎?
因應持續的貿易緊張局勢與關稅壁壘,來自中國的出口訂單萎縮,迫使全球海運業者大量取消從中國出發的貨船航班。這一現象不僅衝擊了關鍵的跨太平洋航線,其連鎖反應也波及空運、陸運,並對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構成挑戰。
貿易戰衝擊顯現:訂單減少導致中國出口航班取消增加
貨運代理 HLS Group 的報告指出,已記錄到多達 80 艘次的中國始發航程被取消,反映了行業普遍面臨的困境。
中美之間的高關稅,增加了商品成本,抑制了終端需求,導致國際買家縮減或重新評估中國訂單。製造商面臨成本與需求不確定性,生產趨於保守;進口商則因庫存和市場前景不明而減少採購。訂單減少,直接轉化為出口貨運需求的下滑。
面對貨量下降,海運公司為維持營運效率和運價穩定,採取了縮減市場運力的策略,即主動撤銷航次。這是市場供需失衡下的理性調整。雖然此舉能短期緩解運力過剩,但也給依賴準時交貨的進出口商帶來了額外挑戰,包括更長的等待時間、潛在延遲以及物流規劃的複雜性。
跨太平洋航線承壓:需求下滑迫使航商調整運營策略
作為中美貿易的關鍵通道,跨太平洋航線受貿易戰影響尤為顯著。需求萎縮,特別是美國市場需求疲軟,正迫使航運公司對其服務進行調整。
航商的主要應對措施包括:暫停部分航線服務、減少航班頻次、調整掛靠港口、使用中小型船舶以降低成本,以及加強聯盟內合作共享艙位、優化資源。這些操作的核心目標是控制成本,並使運力與變化的市場需求相匹配。
行業數據顯示,跨太平洋航線貨運量波動加劇,傳統旺季增長乏力甚至下滑。運價雖因運力控制未大幅崩跌,但波動性增加。除了關稅的直接影響,更深層的原因在於企業出於風險考量,逐步降低對單一國家的依賴。這意味著部分轉移的訂單和產能可能難以完全回流,跨太平洋航線的格局正在發生結構性轉變。
連鎖反應:關稅戰影響如何擴散至空運與陸運
航空貨運受到的影響較為複雜。一方面,海運延誤或艙位緊張時,部分高價值、時效性強的貨物可能轉向空運,短期內提供支撐。但另一方面,貿易戰導致的總體貿易量萎縮和關稅對需求的抑制,同樣會減少空運需求。對於成本敏感型商品,空運並非理想替代。因此,行業分析傾向認為,貿易戰對空運的整體影響偏負面,全球航空貨運量增長承壓。
陸路運輸作為連接港口與內陸、以及區域貿易的環節,也直接受到影響。海運進口量下降,導致從港口到內陸的卡車和鐵路貨運需求減少。出口端,國內工廠發往港口的運輸需求也同步萎縮。此外,貿易格局轉變(如製造業移至東南亞或墨西哥)也改變了陸運模式,相關地區的跨境陸運需求可能增加,但同時改變了以中國港口為核心的傳統運輸流向。
中國出口航運的取消,是海運業應對貿易戰衝擊的直接反應,也折射出全球貿易格局的深刻變化。這警示我們,過去數十年相對穩定、低成本的全球運輸體系正遭遇挑戰。貿易保護主義、地緣政治風險、全球經濟放緩及庫存調整等多重因素交織,共同塑造了一個更為複雜和不確定的全球貿易環境。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