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貿易戰火燒向太平洋,中美航線「無貨可運」,歐亞線運費飆升50%!
中美貿易戰火未熄,烽煙已悄然蔓延至浩瀚的太平洋!昔日繁忙的中美航線如今驚傳「無貨可運」,運費斷崖式下跌近20%,場面冷清。與此同時,駛往歐洲、南美的貨船卻是另一番光景,運費飆升超過50%,呈現冰火兩重天。這不單止是航運業的巨變,更是全球供應鏈正在經歷的一場深刻重塑。這場由關稅引發的連鎖反應,是否正將世界推向一個代價高昂的「兩敗俱傷」局面?
中美航線貨運需求疲軟及影響
中美兩國間的高額關稅壁壘,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高達145%的關稅,中國則回以125%的報復性關稅,導致中美航線貨量斷崖式下跌。寧波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NCFI)顯示,截至2025年4月11日,中國至美國西海岸航線運價較前週暴跌18%,上海港幾乎無赴美貨船,航運公司紛紛取消航次。
這種需求疲軟不僅打擊航運業者,也波及全球港口運作,美國零售商庫存壓力加劇,中國製造商則面臨訂單流失。雙方高關稅政策看似保護國內市場,卻讓出口商與進口商雙雙承壓,供應鏈效率下降,是否已陷入兩敗俱傷的局面?目前看來,短期內難見轉機,長期影響則取決於雙方談判進展。
內地輸歐亞運費上漲,影響全球供應鏈
與中美航線的低迷形成鮮明對比,中國對歐洲與亞洲的貨運需求激增,運費隨之上揚。根據寧波航運交易所數據,截至2025年4月11日,中國至地中海航線運價週漲15.3%,至南美東部航線更飆升52.5%,日韓與東南亞航線運價亦穩步上揚。
有大型貨運代理負責人稱,許多中國出口商因美國市場受阻,轉而將貨物分流至歐洲、亞洲及南美市場。這種轉向不僅抬升運費,也加劇全球供應鏈壓力,特別是依賴中國出口的歐洲零售業與亞洲製造業。紅海航線因地緣政治風險導致繞行好望角的成本增加,更讓運費雪上加霜。內地出口重心的轉移,正在重塑全球貿易流向,企業需靈活調整以應對新挑戰。
全球物流格局變化與行業未來趨勢
中美貿易摩擦的持續,正加速全球物流格局的根本性轉變。單一依賴中美航線的時代顯然已成過去式。有分析指出,雖然預計全球整體集裝箱運量將溫和增長,但跨太平洋航線的復甦速度,預計將持續落後於亞洲至歐洲及亞洲區內航線。後者在2024年底已展現出更強勁的增長動力,反映出貿易流向的結構性轉變。
未來趨勢顯示,供應鏈多元化(「中國+1」策略)、區域化貿易(如RCEP深化合作)及近岸外包(Near-shoring)將更為顯著。航運公司需更靈活地調配運力,而港口、鐵路等基礎設施投資亦需跟上新格局的需求,行業整體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
貿易壁壘正在重塑貨物流向,其影響深遠,牽動著每個企業和消費者的切身利益。未來全球供應鏈將如何演變?我們又該如何適應這個充滿變數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