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大學佈局AI未來:輔修學位啟動,人才戰略加速,頂尖學府的變革之路
中國內地學府清華大學宣布,將於新學年啟動AI輔修學位與課程證書項目,標誌著內地在AI人才培育上的重要部署,亦反映國家掌握未來科技制高點的決心。此舉不僅是學術革新,更是國家戰略的體現。
清華大學領航 AI 教育:輔修與智能教學並進
秋季學期,清華大學向本科生開放人工智能輔修學位及課程證書項目。這不僅是新增課程,更是中國內地頂尖高校應對AI挑戰的系統性佈局。
清華的AI輔修項目旨在打破學科界限,為不同專業學生提供學習AI核心知識的機會,為跨學科創新奠基。課程證書項目則提供更靈活選項,助學生快速獲取特定AI技能。
清華已將AI融入教學實踐。逾200門課程獲AI賦能,涵蓋智能助教、智能「講伴」、學生個人化成長助手、備課輔助及智能批改等,旨在提升教學效率與學習體驗。學校同時建設學科知識引擎和垂直模型,深化智能支持。
清華亦規劃建設38門AI通識課程,打造面向全體學生的AI通識體系。目標不僅是培養AI專才,更是提升所有畢業生的「AI素養」,使其能理解、應用並駕馭AI變革。
清華此番系統性佈局,明確顯示其在國家推動AI發展背景下,正積極承擔培養引領未來AI發展的創新型、複合型人才的使命。
中國內地的AI戰略
2017年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將AI定位為「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目標是2030年成為世界主要AI創新中心。為達此目標,中國政府多措並舉:
- 頂層設計:制定清晰路線圖,統籌AI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產業應用與人才培養。
- 資金投入:設立專項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入AI研發與產業化,投資規模居世界前列。
- 產學研融合: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合作,建國家級AI開放平台,加速成果轉化。
- 人才體系建設:推動高校設AI學院及專業,鼓勵跨學科培養,引進全球頂尖人才。清華的舉措正是範例。
- 應用場景與數據:利用龐大市場和豐富應用場景(智慧城市、醫療等)推動AI落地。數據規模優勢為模型訓練提供基礎。
- 基礎設施:大力推進5G、數據中心、超算中心等「新基建」,提供算力網絡支持。
香港高校的AI戰略
目光轉向香港,這座國際都會的高校在AI領域有何佈局?香港高校同樣積極投入AI教育,但路徑與側重有所不同。
- 香港大學(HKU):工程學院及理學院提供AI、數據科學相關主修及研究生課程(如MSc in AI),強調理論與國際視野。
- 香港科技大學(HKUST):設有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提供從學士到博士的AI相關課程,積極推動AI的跨學界研究與創業。
- 香港中文大學(CUHK):工程學院計算機系設AI教學研究方向,並推出「人工智能:系統與技術」工學士課程。在醫學影像AI等交叉領域成果顯著。
- 香港城市大學(CityU)、香港理工大學(PolyU) 等亦在其工程、數據科學學院開設AI相關學位或專業方向。
香港高校普遍將AI納入計算機、數據科學等教學體系,提供從本科到博士的學位課程,研究生層面選擇尤為豐富。相較清華旨在擴大AI教育覆蓋面的「輔修」模式,香港高校目前似乎更側重於在傳統優勢學科內培養AI專才。
香港憑藉國際化環境、法治體系及金融中心優勢,在金融科技、智慧城市、生物醫學AI等領域具發展潛力。然而,相較內地的強力推動和巨大市場,香港在AI產業規模化及數據整合方面或面臨不同挑戰。
AI 人才競逐下的啟示
清華大學全面啟動AI輔修項目,是中國內地加速AI人才培養與普及AI素養的關鍵一步,這將重塑中國內地高教格局,為中國內地在全球AI競賽中注入智力資本。
香港高校雖已佈局AI專才培養,但在普及化、跨學科融合及與國家戰略協同上,或可從清華模式中汲取經驗。如何在保持國際優勢同時,把握AI變革機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香港高教界面臨的課題。
AI的未來繫於人才。從北京到香港,這場圍繞AI人才的教育競逐與探索,不僅關乎大學自身,更將深遠影響區域乃至全球的科技實力與未來。這場教育變革,值得持續關注。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