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別「無卡」便利?「不帶錢包」取錢難?中國逾50家銀行停ATM無卡服務,背後安全警鐘敲響
曾經便捷的ATM無卡存取款,作為中國內地金融科技浪潮的象徵,正悄然退場。近一年來,包括國有大行在內的逾五十家銀行,陸續暫停此類服務。此舉不僅影響了習慣「無錢包」出行的民眾,更凸顯了金融創新與風險防控間,安全考量重新佔據主導。
安全考量壓倒便利:內地銀行暫停ATM無卡服務的核心動因
中國工商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等多家機構正大規模停止ATM無卡存取款功能。官方解釋普遍指向「防範風險」、「保障客戶資金安全」及「配合監管打擊洗錢」。
安全是核心關鍵字。利用無卡交易進行詐騙和洗錢的案件頻發,威脅資金安全與金融秩序。相比傳統的卡+密碼,無卡交易依賴手機號、驗證碼或二維碼,更易受網絡釣魚、木馬、SIM卡攻擊等侵害。信息一旦被竊,即可導致資金損失。
部分無卡存款因其匿名性或弱實名性,易被用於洗錢。不法分子可利用他人賬戶,通過多個ATM小額、分散存入非法資金,增加反洗錢追溯難度。
移動支付的高度普及也是重要背景。內地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已深度融入生活,大部分支付轉賬通過手機完成,ATM現金交易需求顯著下降。同時,考慮到無卡功能使用率降低及維護成本高昂,銀行亦出於營運效益考量而縮減服務。
無卡業務的安全軟肋
身份驗證脆弱:短信驗證碼易被木馬、偽基站或SIM卡攻擊攔截;釣魚或社交工程學可誘騙用戶提供驗證碼等關鍵信息;掃碼存取款的二維碼若被掉包或劫持,交易可能被導向非法賬戶。
洗錢與非法交易:無卡存款若實名制執行不力,易被利用存入非法資金;洗錢者可通過多賬戶、多ATM拆分資金,增加追查難度。
技術系統漏洞: 支撐無卡交易的後台系統、APP或ATM軟件本身可能存在安全漏洞。
用戶安全意識: 部分用戶對無卡交易風險不熟悉,易被詐騙。
香港ATM無卡提款的普及與實踐
目光轉向香港,ATM無卡提款服務同樣存在,但發展與使用情況不同。
香港主流銀行及銀通(JETCO)網絡大多支持手機App無卡提款。主流模式為手機App生成限時二維碼或編號,配合密碼在ATM操作,安全層級相對較高。
普及情況分析:
技術覆蓋: 香港主流銀行和ATM網絡普遍支持此技術。
用戶習慣: 市民對此功能依賴程度似乎不如內地用戶。原因包括:深厚卡片文化: 長期習慣使用實體卡;「轉數快」(FPS)衝擊: FPS方便了P2P轉賬,部分替代了小額提款需求;八達通普及: 減少了零錢需求。
安全性實踐: 香港模式結合App登錄與交易密碼,提供較強安全保障。
網絡數據洞察: 香港的ATM無卡提款更像是一種補充性和應急性功能(如忘帶錢包時),而非主流現金獲取方式。銀行提供此服務旨在完善體驗,滿足特定場景,同時設有較嚴格安全措施。內地此次調整,更多是基於風險頻發和移動支付格局已定的現實。
安全優先下的金融服務再平衡
中國內地銀行大規模暫停ATM無卡服務,是基於風險控制優先的戰略調整。此舉是對金融詐騙和洗錢的回應,也反映了移動支付主導下用戶習慣的變遷及銀行自身的成本效益考量。雖犧牲了部分便利,但旨在構築更堅固的資金安全防線。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