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貿易戰升級,沃爾瑪向華商壓價,誰將為關稅付出代價?
美國零售巨頭沃爾瑪(Walmart)在中美貿易戰的風口浪尖上掀起波瀾。3月被中國商務部約談後,沃爾瑪非但未退縮,反而繼續向中國供應商施壓,要求每輪關稅降價高達10%,以抵消特朗普政府加徵的關稅成本。這一舉動不僅暴露了中美經貿關係的緊張,更揭示了跨國企業在關稅壓力下的生存策略。
約談原因:政治施壓還是市場干預?
今年3月11日,中國商務部召見沃爾瑪高層,針對其要求中國供應商大幅降價展開「對話」。商務部認為沃爾瑪此舉試圖將美國加徵的關稅負擔轉嫁給中國企業,可能導致供應鏈斷裂,甚至違反商業合約,擾亂市場秩序。官方更警告,若沃爾瑪執意壓價,「後果將不只是約談」。這背後的政治意味濃厚——中國希望通過約談向美國企業施壓,間接影響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分析人士指出,沃爾瑪全球採購中約60%來自中國,2025財年其在華銷售額達20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473億元),中國市場對其至關重要。然而,商務部的動作也被批評為過度干預市場,畢竟價格協商本是企業間的商業行為。
壓價影響:供應商的兩難抉擇
沃爾瑪的降價要求對中國供應商來說無異於一記重拳。根據彭博社報導,沃爾瑪堅持每輪關稅降價10%,幾乎等於讓供應商全額承擔20%的關稅成本。以一家年營收1億人民幣的供應商為例,若利潤率僅剩5%,降價10%可能直接導致虧損。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後入利潤率已跌至4.53%,在關稅壓力下,不少企業面臨「降價保訂單」還是「棄單求生」的抉擇。更糟的是,若供應商拒絕降價,沃爾瑪可能轉向東南亞或印度等替代市場,這將進一步衝擊中國出口產業,加速供應鏈外移。
其他美企跟風?零售業的連鎖反應
沃爾瑪並非孤例。美國零售商Target執行長布萊恩·康奈爾(Brian Cornell)3月表示,正與供應商商討應對關稅的方案,而好市多(Costco)也坦言關稅可能推高商品價格。根據美國政府統計局數據,2024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價值高達4389億美元,佔其進口總額10%左右,顯示中國仍是關鍵供應鏈一環。然而,關稅壓力下,企業轉嫁成本的策略並不罕見。世界銀行預測,若2025年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全球供應鏈損失可能超1萬億美元,迫使更多零售商效仿沃爾瑪,向供應商施壓或加速多元化採購。
香港影響:價格波動與供應鏈隱憂
作為依賴進口的城市,香港零售市場高度敏感於全球供應鏈變動。若中國供應商因壓價而減產或轉向其他市場,香港消費者可能面臨商品價格上漲或選擇減少的風險。2024年香港進口總額達4.9萬億港元,其中不少商品源自中國製造商。長遠看,若供應鏈加速外移至東南亞,香港的物流和貿易角色或將受到挑戰,企業需重新評估採購策略以應對不確定性。
這場沃爾瑪與中國供應商的博弈,不僅是企業與政府的角力,更是中美貿易戰下的一個縮影。你認為沃爾瑪會妥協,還是繼續硬剛到底?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