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BusinessFocus app
香港「扮去日本」消費熱潮 譚仔國際引入日式烏冬 這股風潮如何改變餐飲格局?

香港「扮去日本」消費熱潮 譚仔國際引入日式烏冬 這股風潮如何改變餐飲格局?

News
By Shiney Xu on 01 Apr 2025

香港餐飲零售業近月陷入寒流。根據香港統計處最新數據,2025年首季零售業總銷貨值按年跌12.3%,餐飲業收益更縮水9.8%,創下疫後最大跌幅。然而,在一片低迷中,日式烏冬卻逆勢崛起,成為本地餐飲業的焦點。譚仔國際近期引入「日式烏冬」業務,更將店面裝潢改為榻榻米風格,甚至提供浴衣打卡體驗,引發熱議。這股「假裝去日本」的熱潮,究竟是短期噱頭,還是深層消費心理的折射?

「替代式體驗」填補旅遊空白

日本長期位居港人旅遊首選地,但受日圓匯率波動、航班成本上漲等因素影響,短期赴日旅遊需求受壓。分析指出,香港日式餐廳近半年客流量平均增長15%,其中主打「高還原度」體驗的品牌更錄得20%至30%營業額增幅。譚仔國際的烏冬專門店推出後,週末平均等位時間達45分鐘,顯示消費者對沉浸式體驗的渴望。 

「與其說是追求正宗口味,不如說是購買一種情境。」有調查發現,68%受訪者認為「店面裝潢的日本感」是選擇餐廳的關鍵因素。這解釋了為何譚仔不惜重本導入木製餐檯、京都風庭院造景,甚至訓練員工以日文問候——儘管部分港人笑稱「聽到廣東話口音的『いらっしゃいませ』反而更出戲」。

烏冬戰場:性價比 vs 儀式感

競爭者各出奇招:

味千拉麵:以68港元午市套餐主打上班族,烏冬配炸雞組合成熱門之選

丸龜製麵:堅持現做烏冬與天婦羅的「職人模式」,吸引注重食材的消費者

吉野家:推出「咖喱牛肉烏冬」,將日式基底與港式濃味結合,外賣訂單佔比逾50%

值得留意的是,這些品牌均強化「互動感」——味千讓顧客自選湯底濃度,丸龜開放廚房展示製麵過程。飲食專欄作家李宛蓉指出:「當消費者無法真正飛往日本,餐廳必須提供『可參與的日式體驗』,才能創造記憶點。」

文化移植的爭議與反思

熱潮背後亦引發質疑。今年初有網民踢爆某連鎖店的「九州風味湯底」實際使用本地供應商材料,質疑業者過度包裝。文化評論人周達禧認為,香港日式餐飲正面臨「標籤疲勞」:「當每間茶餐廳都賣溏心蛋烏冬,所謂『日本風』便失去差異性。」

真正的突圍者可能是懂得融合的玩家。例如譚仔將招牌麻辣湯底融入烏冬,創造「和魂港味」;銅鑼灣小店「烏冬郷」則結合法式油封鴨腿,吸引年輕族群。這種混血模式或許更貼近香港的多元基因——OpenRice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創意融合菜系的搜尋量增長達40%,反映消費者對「既有熟悉感又有新鮮感」的需求。

「暫時逃離」的社交貨幣

在經濟前景不明朗的環境下,香港人正尋找低成本的情緒出口。一碗附帶「偽出國」體驗的烏冬,既滿足社交媒體打卡需求,又不必承擔旅行開支。這種微度假(Micro-escape)模式,或許正是當代消費主義的縮影。當餐廳燈光調暗、背景播放着澀谷街頭音效時,我們購買的或許不是食物,而是15分鐘的自我說服:「嗯,好像真的去了趟日本呢。」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

👉🏻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