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BusinessFocus app
滙豐、摩根裁員潮揭幕,中資券商趁勢挖角:金融圈變天了?

滙豐、摩根裁員潮揭幕,中資券商趁勢挖角:金融圈變天了?

News
By Shiney Xu on 26 Mar 2025

在全球銀行裁員潮的陰影下,金融人才流動正悄然改寫行業版圖。過去數月,外資銀行如滙豐、摩根士丹利等相繼宣布裁減亞洲區員工,數以百計的銀行家失去飯碗。然而,這場危機卻為中資金融企業帶來意想不到的機遇從外資手中搶奪頂尖人才,試圖在這場人才爭奪戰中脫穎而出。

裁員潮下的轉機:從外資到中資的跳槽潮

去年,摩根士丹利向亞太區50名員工發出裁員通知,其中80%涉及香港及內地市場。2025年初,滙豐亦在香港裁減近40名投資銀行家,這波裁員潮並非孤例,多家美國大型金融機構2025年宣布裁員。美國高盛集團已加速員工業績考核,預期裁員3%至5%,波及將近1400名員工。美國銀行旗下投行部門已裁撤150個初級崗位。美國貝萊德公司1月宣布裁員大約1%。

然而,外資的「瘦身」卻讓中資企業看到機會。報道指出,中國券商如中信證券、國泰君安等,正積極從瑞銀、巴黎銀行等外資巨頭中挖角,吸引那些被裁的資深銀行家。

中資的搶人策略:薪酬之外的吸引力

相比外資銀行動輒數百萬港元年薪,中資金融機構薪酬雖較低,但靠其他方式彌補差距。首先,中資升遷機會多,高層流動性低,新人更易突圍,「在外資熬十年未必升任董事總經理,在中資可能五年就行」。

其次,中資普遍設有與績效掛鈎的獎金制度,讓員工感到「付出有回報」。此外,隨著中港金融市場進一步融合,中資善用政策紅利,加速吸納熟悉兩地市場的人才。曾在外資任職的銀行家直言:「內地市場潛力巨大,裁員潮反而令我重新思考職業方向。」

競爭力的比較:中資vs外資的拉鋸戰

從競爭力角度看,外資與中資的對比耐人尋味。外資銀行以品牌效應和國際化視野見長,但裁員潮暴露其靈活性不足。有報告顯示,滙豐2025年裁員後,其香港投行部門人數縮減近15%,業務重心轉向低風險領域。而中資企業則採取進攻策略,加大對併購、IPO等高增長業務的投入。

然而,有人認為「中資崛起是大勢所趨」,也有人擔心「中資文化與壓力太大,難留人才」。這反映出中資搶人有成,但能否真正留住人才,仍待觀察。

從裁員潮轉為搶人潮,有中資券商為吸納外資高管開出高達800萬港元的年薪與分紅,遠超行業水平。這場變局不僅重塑職場生態,也在社交平台掀起熱議,有人戲稱:「像拍港劇,裁員、跳槽、加薪,劇情反轉太快!」背後反映的是中資企業重塑香港金融格局的野心。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

👉🏻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