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BusinessFocus app
微創新的洪流與大驚奇的先兆 中國生物科技或像DeepSeek成黑馬?

微創新的洪流與大驚奇的先兆 中國生物科技或像DeepSeek成黑馬?

Investment Bloggers
By 徐立言 on 25 Feb 2025

2020年,大型藥企的交易(預付款達5000萬美元或以上)中,來自中國的案件還不到5%。到了2024 年,這一比例已飆升至近30%(數據來源:DealForma)。換句話說,中國生物製藥產業似乎正上演一場「DeepSeek時刻」。幾年前還鮮少見的大型交易,如今在短短4年間變得司空見慣。照此速度推算,再過10年,進入美國市場的新藥中,恐有相當大一部分出自中國實驗室。

中國在生物科技領域的崛起,幾乎是其科技產業發展的翻版。從最初的代工生產,到後來的技術創新,中國企業正逐步向價值鏈上游邁進,挑戰曾經由美國壟斷的領域。近10年來,許多留美博士級人才紛紛回流上海等地,催生了中生物醫藥中心的百花齊放。就像據說靠「小量半導體」與「緊湊預算」就能打造尖端聊天機器人的DeepSeek,中國生物科技公司的「快、狠、準」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研發人力充沛、技術人員薪酬成本相對較低,研發速度自然也就「飛一般」地提升。

當在中國進行臨床試驗的成本只是美國的冰山一角,對資金精打細算的創新企業乃至大藥廠都具備不小的吸引力。更有意思的是,中國監管系統這幾年一改「龜速審批」風格,透過政策改革、程序簡化,使許多研發專案能在短時間內完成許可與開展。當市場衡量的是速度和成品周期,新藥的「先發」優勢就變得價值不菲。

當然,目前很多中國生科藥企的「創新」或許算不上顛覆性革命,更多是在既有分子基礎上做改良,即調整化學結構、優化效果、在關鍵細節上差異化等等。不過,別忘了所有「微創新」背後的疊加效應。正如科技行業裏無數的「小步快跑」最終造就大規模顛覆,中國在生物醫藥領域的「漸進式改良」,已經足夠影響美國的藥物開發生態。

對於全球製藥巨頭而言,新的採購與合作視野已大幅延伸至中國,畢竟花個數十億美元硬吞一間美國中型生技公司,不如從中國以更優惠的條件授權挖寶。因此大型製藥公司如今開始重新思考收購策略——就以默克公司(Merck)為例,在2024年末在全球尋找減肥藥物的投資標的。它們本可以選擇市值約37億美元的美國Viking Therapeutics。但最後,卻選擇與中國翰森製藥授權一款口服GLP-1藥物。從這個肥胖新藥合作案來看,包括1.12億美元的預付款,外加最多19億美元的里程金,與動輒幾十億美元收購美國相似項目的花費相比,實在「價廉物美」。

不過,對美國新創與其背後的風險投資者而言,這樣的「廉價貨源」可就不是好消息了。過去,美國的生技創投市場有一個相當穩定的遊戲規則:投資早期研發,等藥物進入臨床試驗後,以高價出售給大型製藥公司,獲取豐厚回報。但現在,中國企業的崛起讓這場遊戲變得更加難以預測。投資者開始擔心如果中國公司能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開發出類似的產品,美國的生技初創公司還能賣出高價嗎?結果,這讓投資者對早期生技公司的估值變得更加謹慎。畢竟,沒有人願意投資一家可能被中國競爭對手「截糊」的公司。

中國生技產業的崛起,與其AI、半導體等領域的發展軌跡驚人地相似。雖然目前中國的創新仍以「改良型」為主,但隨着技術能力的提升,真正的顛覆性創新恐怕也只是時間問題。對美國生技公司來說,這意味着競爭壓力將進一步加大,過去「美國創新 → 高價收購 → 大藥企開發」的模式可能不再適用。對大型製藥公司而言,這或許是個好消息——畢竟,誰不想用更低的成本獲取同樣的創新呢?但對美國的風險投資者來說,這場「DeepSeek時刻」可能不那麼令人興奮——畢竟,就算一切仍顯「微創新」,誰知道哪天會變成全球市場上最大的「黑馬」?

徐立言

www.facebook.com/hsulylab/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

👉🏻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