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與的士之爭】網約車平台合法化成大趨勢?回顧Uber各地披荊斬棘之路
早前網上流傳的士業界人士大戰Uber司機片段,在社會上討論各執一詞、鬧得沸沸揚揚。上回我們提及雙方爭議,亦接觸到行內對網約車平台的看法。若將視野放眼全球,各地近年均興起共乘服務、網約車平台,單單是Uber已在不少國家經歷大大小小爭議,惟當中亦不乏成功例子。回顧Uber在全球發展之路,有哪些例子值得香港借鑑?爭議之下,香港網約車發展又能否走出這場角力?
#合法化成大方向?
網約車平台Uber在社會上引來兩極爭議,有的士業界更主動出擊「放蛇」,引起Uber及的哥大戰。與此同時,Uber公司未有坐以待斃,除了早前與駕駛學校聯手推培訓課程,吸引的士司機加盟,近日坊間亦傳出消息,指Uber正積極接觸並游說各方,以促合法化網約車平台。
90後的士司機梁先生(化名)透露,其實早些年開始已有部分的士車隊,會以Uber平台訂單為主接客。他表示,自己亦不時透過此平台尋找客源,認為這已成為年輕一代的士司機的「搵食趨勢」。「其實都係睇客搵食」,他指出現時不少客人喜歡以Uber叫車,主要是因為普遍的車輛環境較為舒適,亦不用擔心有拒載問題。
翻查資料,網約車平台近年在不少地方盛行。目前在內地、澳洲、新加坡等已有法例規管網約車,屬合法使用。以內地網約車平台「滴滴出行」為例,其市場發展迅速,去年第4季的國內日均單量已達3,190萬宗,較前一季再現明顯增長,持續創新高。而在內地年輕族群間,近年更興起一句話:「實在找不到工作,就去外送或跑滴滴吧」,反映行業已在國內建立一席位。
除了內地,日本政府最近亦為紓緩當地部分地區的士供應情況,今年4月起在指定地區的高峰時段放寬「白牌車」,容許一般駕駛人士以自用車輛取酬載客,使用者可透過Uber、滴滴出行等平台,在東京、京都等4個地區合法叫車。
#在港成敗未決 網約車平台在其他地方的前車之鑑
反觀香港,Uber此類涉及「白牌車」的網約車平台,目前爭議除了法例及保險等層面風險,亦須面對來自的士牌牌主的反對聲音。目前本港約有18,163個的士牌照,在的士牌價連連大跌下,牌主當然擔心Uber等網約車平台合法化,變相令他們即使有一牌在手,亦如同虛設,導致投資失利。
回顧Uber在全球發展之路,現時在港上演的爭議並非第一次。以澳洲為例,Uber早在2012年引入服務當地市場,至2019年,逾8千的士牌主及司機集體起訴Uber公司,指Uber有意搶生意,並有損的士牌照價值。澳洲當時情況與本港相似,既未有明文監管網約車平台,亦同樣以牌照買賣監管的士數量,引來一眾持有的士牌照的苦主強烈不滿。最後,Uber在今年年初終表示,願意支付2.718億澳元(即約13.96億港元)和解,為5年訴訟畫下句號,亦成為Uber在全球首宗面對的集體訴訟。而在訴訟期間,當地已修改條例,容許Uber等網約車平台合法經營。
Uber在美國紐約更是直接將的士由「敵」變「友」。昔日紐約亦與香港一樣,由於市政府定下了牌照數量的上限,有不少人會把的士牌照當為一種投資。當時更有人不惜借高利貸拍賣牌照,以待牌照價格上升時轉手獲利。惟隨住Uber及Lyft等網約車平台在當地興起,當地的士牌照持牌人投資夢破,牌照價格不升反跌。翻查資料,當地的士牌照交易價格由2011年的高峰132萬美元(即約1,000萬港元),大跌近至2018年的不到20萬美元有交易,跌幅達逾8成,部分人更因身負巨債而自殺。2021年,紐約市推出6,500萬美元(即約5.07億港元)的救濟計劃,為持牌司機提供債務重組方案。
而至2022年,Uber及的士業界兩方達成協議,令Uber用戶在使用程式叫車時,同時看到附近傳統的士及Uber車輛。這做法可謂是一箭雙雕,既解決當時Uber司機短缺問題,亦令當地身陷困局的的士司機可擴展客源。
#有成亦有敗:一場多方角力的硬仗
傳統的士與網約車平台之戰,既有化敵為友之時,亦有勢不兩立的局面,當中就曾在韓國掀起一陣腥風血雨。雖然韓國的士司機大多受聘於車行,但網約車競爭仍大大打擊了司機生計。2018年,首爾有逾6萬的士司機上街示威,抗議當地通訊軟體Kakao推共乘服務「搶客」,翌年更有的士司機在車內自焚明志。
而更早之前,Uber就曾加入南韓市場欲分一杯羹,惟當時同樣引來的士業界不滿。其後韓國政府指控Uber違反當地交通法例,指其容許私家車取酬載客。Uber最終轉戰其他亞洲市場,未有繼續在地力推共乘服務。
目前本港面對的士業界反對聲音,惟的士服務及價錢亦同時惹來民怨,被屢指加價、拒載、態度欠佳等,市民同樣怨聲載道。「白牌車」去向仍有待討論,不過相信仍會是一場多方角力與硬仗。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