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地減息 投資者仍審慎
人民銀行八個月來首度減息,能否提振經濟還是未知之數,從股市反應來看,投資者似乎還是較為審慎。
內地上周公布5月份主要經濟數據,顯示零售、投資、工業等主要環節均有減速跡象,信貸需求也有所轉弱。早在數據公布前幾天,人行行長易綱便已指出,下一步將加強逆周期調節,隨後內地主要商業銀行紛紛下調存款利率,人民銀行亦突然調低逆回購操作利率,因此公布5月份數據當日,人行下調一年期借貸便利利率10基點,並不令市場感到意外。憧憬內地會有政策支持,而且美國可望暫停加息,帶動港股6月曾由低位反彈逾10%,恒生指數一度重上20,000點關口。
過去一段時間,特別是去年年底疫情最為嚴重期間,內地都沒有透過減息來穩定經濟,並一直強調不會「大水漫灌」,我們認為最主要原因,是要避免過份依賴以信貸來刺激增長,以及擔心在美國加息周期期間,中國若調頭減息將引發資金外流,或使人民幣貶值壓力加劇。如今人行冒著人民幣貶值風險,還是決定要減息,似乎意味著過去幾個月希望憑重啟經濟、振興內需來推動經濟復甦面對不少障礙。
我們相信,內地經濟復甦不均的情況短期內難以扭轉,工業活動疲弱、出口需求減少及房地產投資乏力,局部抵銷了零售及服務業較強勁的復甦。外圍經濟(特別是製造業)普遍出現疲態,而且歐美等主要央行仍然維持限制性利率一段時間,甚至需繼續收緊政策以抑制通脹,因此外圍需求料持續疲弱。
我們對減息10基點的刺激效果也有一定保留。內地銀行間利率近月已有所下降,反映流動性大致充裕,資金成本並非窒礙經濟復甦的主要原因。而且,用作按揭參考利率的五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並未如市場預期般較大幅下調15基點,亦可能被視為對樓市的支持不足,或不利改善樓市氣氛。
在減息以外,市場亦期望在財政政策上有更多措施。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周表明,會在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擴大有效需求、做強做優實體經濟、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四方面提出一批措施,但未有公布更多細節,令市場略感失望,因此港股在本周初亦在高位略為回吐。
至於另一困擾中國經濟及投資市場的因素 - 中美關係,卻有紓緩跡象。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問中國,成為五年來訪華的最高級美國官員,並獲國家主席習近平接見。中美關係今年初因為美國擊落來自中國的高空氣球而陷入低潮,但最近美國的對華政策似乎略有調整,早前美國總統拜登表示,希望在未來幾個月內再次與習近平會面。如果中美關係得以進一步緩和,甚至放寬對中國科技發展限制,中國經濟復甦的阻力可望減少,並有助減輕市場避險情緒。
整體上,內地零售及服務業仍保持強勁復甦,加上去年基數較低,內地今年經濟增長仍有機會達到5.5%。內地調整下半年的經濟部署,能否推動企業盈利表現改善,將會是未來幾個月的一大焦點。我們估計,恒指未必會再跌破今年低位18,000點;若內地經濟復甦加快、外圍經濟壓力有所紓緩以及中美關係能有更明顯改善,港股仍有望重上年初高位23,000點水平。
了解更多市場資訊:https://bit.ly/
本文所載資料為大新銀行或其聯屬公司之觀點,截至本文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