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調查指歐洲企業於社交媒體「漂綠」 僅有五分一廣告確切展示綠色產品
在當前講求環保永續的年代,不少國際企業亦「隨波逐流」承諾要成為綠色企業,除了提升消費者的好感,間接也培養消費者對企業的「歸屬感」。然而,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近日發佈的一份調查報告卻揭示,歐洲大型企業普遍利用大眾對環境的擔憂大肆在社交媒體上進行「漂綠」,透過一系列宣揚環保內容的貼文「綠化」公司的公眾形象。
哈佛大學此前受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荷蘭分部委託,針對歐洲22家大型企業包括航空公司、汽車製造商和石油公司等展開調查,並分析這些企業在6月和7月於社交平台所發佈的2300則貼文內容。這份題為「3種(漂)綠色調」(Three Shades of Green(washing))的報告指,在眾多貼文中,僅有五分之一的汽車廣告真正展示了銷售的產品,其餘的只是簡單地宣傳品牌環保理念。
Photo from Greenpeace
熱浪侵襲僅有少數提及氣候變遷
報告也發現,汽車、石油和航空公司有五分之一的的貼文聚焦在體育、時尚和社會事業上,分散人們的其核心業務上的注意力;另有三分之二(67%)企業在社交媒體上發佈的內容都為品牌業務增添「綠色」色彩。報告稱,與石油和航空公司相比,汽車企業在社交媒體上更為活躍,其所發佈的平均內容是航空公司的兩倍,對比石油公司則是四倍。報告認為,企業上述行為已代表了各種類型和程度的「漂綠」(Greenwashing),並指即使歐洲今年夏天遭受創紀錄的熱浪襲擊,但僅有極少數的貼文明確提及氣候變遷。
所謂的「漂綠」是由「漂白」一詞演化而成,指的是公司、政府或組織以行動宣示對環境保護的付出,打著環保旗號但實際上卻反其道而行,最初是環保主義者 Jay Westervelt 於1986年創造的詞語。哈佛大學科學史教授兼報告主筆Geoffrey Supran向《法新社》透露,當歐洲今年正經歷有史以來最熱的夏天時,一些對全球暖化具有最大責任的企業卻在社交媒體上對氣候變遷議題保持沉默,反而選擇利用貼文在戰略上將自己定位為綠色、創新和慈善品牌。
Photo from Licensing
報道續指,這些企業貼文的其中一個關鍵特點是,經常提及自己贊助體育賽事或慈善事業,而非談論品牌販售甚麼商品。Geoffrey Supran表示,理論上這類活動應該受到讚揚,「不過當這些慈善事業涉及社會責任『清洗』時,問題就出現了。」不僅如此,所謂的「環保」貼文中也往往出現更多女性、非二元性別者和非白種人,像是威茲航空(Wizz Air)在「世界環境日」(World Environment Day)發表的推文裡,就有一名身體一半是樹的非裔老婦,站在綠意盎然的綠色森林中。
「綠色和平」活動人士認為,上述報告強調了「隱藏在眾目睽睽之下」的技術,又指這種行為是系統性的「漂綠」,呼籲有關當局立法禁止歐洲所有化石燃料廣告和贊助解決這種問題。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