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BusinessFocus app
日本台灣也趕開關 香港還在拖延 誰有時間陪政府等到11月?

日本台灣也趕開關 香港還在拖延 誰有時間陪政府等到11月?

Business Bloggers
By 卓憲文 on 14 Jun 2022
資深傳媒人
懂財經,決定你能賺到多少錢;懂國際政治,決定你能守住多少錢。

特首林鄭月娥最近忙於出席各種告別禮。6月10日播放的美國CNBC電視台訪問中,她說「邊境管制措施讓人不耐煩」,指出香港需對全球開放;被問及對最近上升個案數字看法時,她則回答稱「不擔心確診數字」。早前一天的立法會答問大會上,有出身內地的港漂議員洪雯大讚特首在第五波疫情期間不搞全民強檢和禁足,令「香港人少了不少折騰」。一時之間,林鄭月娥彷彿成了捍衛香港民生的功臣。

固然,和目前仍在封城清零中不斷掙扎的中國內地相比,香港人是幸運的。至少每日可正常返工返學行街做運動,不過無法離開香港。但不要忘了,香港已在第五波疫情中付出了9000多條生命的代價,才實現了如今的群體免疫。如今大部分港人的自由,並非政府決策正確所致,而是得益於大量老弱病殘犧牲所形成的天然保護網。

香港在第五波疫情中付出了9000多條生命的代價,才實現了如今的群體免疫。Photo from BusinessFocus

和內地以外國家橫向對比,幾乎所有已實現群體免疫的國家,不是已經完全開放邊境,就是制定了撤銷所有防疫措施的時間表。即使是過去在開關問題上最謹慎的日本和台灣,也計劃在6月和8月後開關。這些決策並非疫情失守後的意氣之舉,而是因為當某個地區形成群體免疫後,邊境管控和社交距離措施的邊際收益會隨之銳減:原本要求入境隔離,可避免星星之火致燎原之勢。犧牲一人利益,可避免數百萬人感染;如今就算放確診者上街也不過是「+1」的數據。此乃經過計算的科學舉措。

換而言之,今年1月前港府的防疫措施還是在做選擇題:即在犧牲經濟和來往香港便利,與保護港人健康之間做選擇;港府的選擇是後者,結果賭注失敗,滿盤皆輸。只是任何選擇都有風險,民眾尚可理解。如今的防疫措施則根本沒有公共衛生上的價值,包括強制檢測、入境隔離等措施,只因當局想做出一副「主動權在我」的假象,為求面子而不迅速撤銷。儘管當下的防疫措施相比數月前有所放寬,但這種決策邏輯,反而會令投資者和海外人才更為忌憚。

在犧牲經濟和來往香港便利,與保護港人健康之間,港府的選擇是後者,結果賭注失敗。Photo from BusinessFocus

進一步來說,香港自身開放多一點,對吸引人才資本沒有太大意義。全因港府放寬限制的同時,與之競爭的新加坡、倫敦和東京也在開放,且開放幅度更甚。新加坡樟宜機場今年1月出入境人數為72萬,到4月已升至193萬;同期香港機場則從3萬升到15萬,兩者間差距仍在繼續擴大。現行的措施最多只能挽留部分扎根香港的人才,令其不至於下定決心離開,但根本無法和其他國際城市競爭人才增量。

早前不少媒體放風稱,港府希望在11月舉辦全球金融高峰會,配合舉辦7人欖球賽,將香港重新介紹給世界。林鄭月娥也在訪問中提到「一旦可以縮短酒店隔離期,或者用居家隔離取代,相信很多人會來香港。」這樣的宏圖如果放在全球經濟持續增長的過去10年,自然有其道理。但如今,香港金融市場腹地的內地投資持續收縮,大量本港投行都因缺少IPO生意開始裁員;資金來源地的美國加息之勢未減,源源不斷從包括香港在內國際市場回水。市場前途一片愁雲慘澹,誰又有時間陪港府拖到11月,再演一場大龍鳳呢?

香港的防疫大戲,到了該謝幕的時候了。

卓憲文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

👉🏻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