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本起革命】台灣大學生重新設計小學教科書,為小學生提供學習新體驗
三位台灣交通大學的畢業生陳慕天、張柏韋與林宗諺為了讓孩子們從每天必讀的課本裏得到美感刺激與啟發,於兩年前成立了「美感細胞」團隊,重新為小學生設計教科書。計畫執行兩年來,已成功推廣到全台 60 多間小學,讓超過 1900 位孩童每天抱著「全台最美課本」上下學。
Photo from 美感教科書
(「美感細胞」團隊,由左而右分別為賴政宇、張柏韋、陳慕天、林宗諺及何富菁)
兩年之間,美感教科書聯合設計師團隊,打破舊有的教科書設計,給小朋友更新鮮的學習體驗。也許你會好奇,一本變美的課本,究竟能對孩子們產生什麼影響?
團隊創意總監林宗諺說的故事讓人重回發書之旅的最後一站。班上同學熱烈地討論著到手的新課本,你一言我一語,搶著和老師分享他們敏銳觀察下的發現。這樣歡樂與熱烈的場合中,實在難以看出其中藏有一位自閉症的孩子。平時不和朋友聊天的他,此刻正開心的和同學討論著新課本的不同。 「以前舊的喔,全部都是字,覺得好有壓力喔。這本覺得好舒服喔!」小小的課本改造對孩子產生偌大的影響,宜蘭南屏國小五年級的教室裡,美感教科書的種子正在萌芽。
不只變美,更要打造有趣的學習素材!
回憶起兩年前計畫的源頭,共同創辦人張伯韋直率地提到,起初的目標是要提升教科書的視覺設計,為此,團隊與多位設計師和插畫家合作討論,打造出第一版美感教科書。當他們興致勃勃的來到國小發書,收到許多小朋友與老師們的回饋後,才發現雖然提升了視覺品質,卻忽略了課本作為教科書的教育意義。
Photo from 美感教科書
就課文字型而言,原本的課本選用標楷體,看在設計師眼中,自然想要替換掉這個在設計業中不受青睞的字體。 「進入校園之後,有位老師提到小朋友們在這個階段還在學習寫中文字,而標楷體是符合教育部筆畫認知系統的唯一一種字型,這才提醒了我們不是要把課本改造成設計雜誌,它仍然要是一本具有教學功能的課本。」
Photo from 美感教科書
有了老師們的提點,一切的改造原則便回歸到課本的功能取向。設計團隊參考國外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更加入色彩學的依據,選用適恰的顏色,讓小朋友能夠長時間專注,也為視弱的孩子創造友善的學習素材。除了視覺上的改造之外,他們也向老師與教科書編譯組織取經,在課文中加入不同以往的學習元素,新的課本不只變得好看,同時也提升課堂的教學品質,許多老師反應用了新課本之後,在課堂上與學生們討論和交流的頻率增加許多。
Photo from 美感教科書
「教科書本來就是教學目的導向的書籍,還是要滿足基礎需要。而美學有很多種表現方式,如果會和課本的功能性牴觸的話就換換看另一種嘛!」
第二季擴大影響——設計師 X 出版社 X 教育部三方聯手
有了學校老師的支持,許多出版社漸漸對教科書的改革產生興趣,甚至有出版社在與他們討論過後,也在自己社內成立相關的美感設計團隊,共同研擬教科書的變革計畫。去年,美感教科書計畫也正式在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中曝光,有了與教育部官員接觸的機會。
Photo from 美感教科書
「我們就像是開路先鋒。」另一位共同創辦人陳慕天提到,在第一季規劃之前,他們曾四處拜訪,探詢教科書多年來大同小異的狀況為何。詢問設計師的結果是出版社不願意做,而出版社又說是政府的審查制度不夠完善。這次計畫順利進入政府體制內的程序,他們整合設計師與出版社兩方人馬的意見,直接將底層對於教科書改革的困難以及審查制度限制的意見呈現給政府部門,有望在國教的新制度下,達到更進一步的合作。
Photo from 美感教科書
第二季承接原先的概念,從國語一科擴大至國語、數學、自然、英文、社會五科,增加小朋友與美感教科書接觸的時長。科目增多,設計師團隊也擴及設計界,各個科目分別邀請馮宇、方序中、王艾莉、陳永基、圖文不符等設計師團隊一同合作,以美學為出發點,將各科目適合的教學方式融入編排的設計考量,令人耳目一新。
加入「美」的元素,教科書市場的多元競爭
計畫運行至今獲得許多人的支持,不過也曾經有些聲音對於他們所要提倡的「美」有所疑慮。
Photo from 美感教科書
「我們並不是要去定義什麼叫做美,就像我們也從沒有說過去的教科書很醜。只是教科書產業在過去都非常穩定,我們想要為這樣的穩定市場提供一個新產品,讓大家知道這個產品其實可以有不一樣的呈現方式。在多元產品之下,我相信教科書產業會產生良性的競爭。」
2018年國教準備上路,所有的課本為配合新的制度都必須重新編排,因此,這一次的募資也顯得更有意義與重要。美感教科書為教科書業投下嶄新的元素,強迫業者進入互相競爭的市場環境中,若是消費者,也就是學生、家長和老師能有高度的支持,出版社才會有所行動,進而在新課本的製作中重新調整教學元素與視覺設計,讓教科書在長年的編排制度下有所蛻變。
Photo from 美感教科書
美感教科書計畫以小朋友們接觸時間最長的教科書為媒介,傳遞美感的概念,提高生活中美的存在。去年 10 月,他們更正式成立美感細胞協會,以公益組織的身份持續推動台灣美感環境的培育。美學不僅僅是主觀感受,更需要嚴謹的研究與資料庫相佐。他們期望彙整推動計畫過程中各項素材,打造台灣的美學資料庫,讓設計師們不須再透過國外的資料才能獲取美學的相關研究。 「希望我們的行動能夠提供未來美學教育的彈藥庫,解決台灣美感長久以來無法提升的狀況,讓產業有所變化。」
Photo from 美感教科書
除了教科書外,近幾年確實也明顯感受到身活周遭美感的提升,尤其自太陽花學運之後,大眾對於公眾議題的關注提高,設計師也開始與這個社會產生連結,從變電箱改造計畫到台北捷運的警示標語,甚至是各大遊行場合的主視覺,美感正以它緩慢的步調在覆蓋社會的每個角落。
「我們在教科書方面努力,很多人也在其他領域努力,大家都在讓社會變得更好,因為我們是一整個台灣。」三個大男孩眉宇間的堅毅就和他們的理念一樣,正溫柔的在改變這個社會。
Photo from 美感教科書
歷時兩年的改造計畫與發書之旅,美感教科書團隊帶著新課本走遍全台多所國小,除了直接觀察小朋友的反應外,也透過收集老師們與教育人士的經驗與想法,不斷更新改版。兩年來的經驗與回饋給了團隊一劑強心針,這一次,他們將擴大影響力,目標學生人數將提升至 3000 位以上!
(本文經由合作夥伴Flying V授權轉載,並同意PressLogic編輯文章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不美,哪來競爭力?「全台最美小學課本」 挑戰傳統教育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