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流向】迎接大通脹,資金將流向何方?|巨鯨專欄
商品巿場香港投資者比較少提及,主要是香港的商品巿場不蓬勃所致,但並不代表不重要,資深投資者對資金流向是十分看重。大宗商品行情火熱,鐵礦砂價格12月中曾登上九年新高,投銀看好原物料迎接多年牛市,認為商品行情有可能繼續走多,高盛大宗商品主管 Jeff Currie 表示,大宗商品具有超級周期的「所有跡象」,正在進入類似於1970年代或2000年代初期的結構性牛市。金屬當中,他最看好銅2021年的表現。而法興的Albert Edwards 表示,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廣泛關注的食品價格指數(籃子衡量油籽、乳製品、肉類和糖的價格),在過去幾個月裡再次飆升。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指數11月連續第六個月上漲,有望創下六年來新高。 穀物的年度通脹率達到20%,這是自2011年年中之後的最高年度漲幅! 糧食價格飆升並不僅僅是新興國家要面對的問題。 即使是在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糧食也因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而成為一個問題。
俄羅斯通脹
值得留意的是食品價格不斷上漲在俄羅斯已升級為「政治問題」,總統普京下令政府採取緊急措施,對小麥出口徵稅,並對其他一些主要食品進行價格管制。俄羅斯央行對今年通脹估計為4.5%,超出原訂目標4%,部分原因是盧布今年暴跌15%,單是11月以來的跌幅便高達7.7%,使通脹拉高。
經濟不景,美國繼續量寛
商品回落條件巨鯨暫時看不到,主要是巿場資金有多無少,而且已出現虹吸效應。美國聯儲局今年最後一次議息,決定維持利率0至0.25厘不變,並承諾繼續每月買債1200億美元的計畫,直至經濟復甦有「顯著進展」。將繼續每月購買800億美元國債及400億美元的按揭抵押證券,直至就業最大化、物價穩定目標取得實質進展為止,意思即是通脹得還不夠快,再快一點才算穩定。
美國繼續封殺中國
今年2020年,最受惠的可說我們這班炒家,除了美國股票升得不亦樂乎,中國及香港股票巿場表現亦受惠於美國政策。美國總統特朗普將國會早前通過、被指針對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正式簽署生效。法例要求外國上市企業遵守美國的審計標準,如果連續三年未能滿足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的要求,將禁止這間公司的證券在美國交易,法案同時要求上市公司,披露他們是否由外國政府擁有或控制,試圖打擊中國的集資渠道。
資金回流香港, 美元貶值
基於以上理由,中資企業回流中國及香港上巿,同時帶動資金誇越大西洋,美匯指數更跌穿90的大關,執筆之時處約89水平。疫情後美國M2增幅創二戰以來新高,且私人市場與2008年「金融海嘯」時不同,未有出手去槓桿,為「未來結構性通脹埋下隱患」。
而香港這邊,除了第二上市,在港交所改革上市制度後,醫療健康和生科公司上巿也大受巿場歡迎。港交所(388)發表全年工作回顧,今年本港新股市場集資額有望創2010年以來新高,當中截至12月10日,來自新經濟新股的集資額按年升逾61%。新經濟公司更佔自2018年上市新規實施以來,香港整個新股市場集資總額近六成。另外,新經濟公司在股市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的佔比不斷增加,由2018年的4.1%,增至今年11月的22.8%。在短短幾年間,香港已發展成全球第二大生科融資中心,上市新規生效以來,已迎來47家醫療健康和生科公司在港主板上市。
中國債券吸引力何在
以3月開始計算,美匯指數更累跌近12.6%,人民幣則升近9.3%。在此期間,外資加快流入中國股債市場。中金報告指出,自今年下半年起,流入中國股票及債券的資金大幅增加,而在第4季更出現加快流入的現象。據債券通公司資料,截至2020年11月末,境外機構持有中國銀行間市場債券創新高,達3.1萬億元人民幣,累計淨流入達9,039億元人民幣。不過,外資流入新興市場並非一味追逐高息債,而是主打「穩陣牌」,並主要購入國債和評級優質債券。
滙豐環球研究表示,環球正以前所未見的規模放水,而中國國債成為外資的優質選擇,年初至今累計淨流入中國國債有近707億美元,較2019年全年淨流入的300億美元大增近1.4倍。至於政策性金融債(Policy Bank Bonds)亦錄得569億美元淨流入,較2019年全年淨流入的196億美元增加近2倍。
富時羅素(FTSE Russell)9月時宣布,中國政府債券獲納入富時世界政府債券指數(WGBI),於2021年10月生效,並將在明年3月作最後的確認,屆時會公布納入細節。匯豐環球研究預計,由於中國被納入WGBI,明年將有更多資金買入與指數相關的資產,並料明年下半年再次錄得另一波外資強勁的流入,估計明年有近1,500億美元或每月125億美元淨流入至中國債券市場,下一輪音樂椅應該屬於中資股票巿場吧。
想知更加內容,請關注<巨鯨財經頻道>。
(筆者沒持有上述股份)
鄭希鈉 (筆名:巨鯨) : 獨立股評人,「求知投資」教學網站創辦人,打正旗號打大鱷第一大幫派。
以上資訊純粹分享及個人見解,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