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BusinessFocus app
【RCEP】一文解析「最大規模貿易協議」RCEP 象徵意義大   能幫中國突破「內循環」?

【RCEP】一文解析「最大規模貿易協議」RCEP 象徵意義大 能幫中國突破「內循環」?

Business News
By Dauk on 16 Nov 2020
Senior Editor

11月15日,包括中、日、韓、澳、紐及東盟十國在內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經過歷時八年的馬拉松談判,終於正式簽署。RCEP協議涵蓋全球三分之一人口和貿易額,為繼日本主導的CPTPP協議後,亞太地區又一重要自由貿易安排。

不過,在「世界最大貿易圈」、「93%免關稅」背後,RCEP還有不少藏在背後的細節,和早前達成的TPP協議在質量和達成時限上也有不少分別。

RCEP 和 CPTPP 有何分別

TPP協議由汶萊、紐西蘭、新加坡和智利四國發起,最初默默無聞。但隨著美國、澳洲加入談判後重要性與日俱增;而美國更試圖藉TPP訂立包括人權、環保、國企比例在內一系列「高標準自貿條件」,試圖逆轉中國加入WTO後依靠「國家主導、低成本傾銷、規模優勢」相結合迅速搶佔市場的局面。2016年特朗普上台後以「保護本國工農業」為由退出談判,改由日本延續易名為CPTPP的協議,並在2018年1月簽字生效。

RCEP 協議最早由東盟在2011年發起,旨在加強東盟和其他區域經濟體整合,在談判的初期階段,東盟也一直擔任牽頭和主導角色。2015年後,隨著美國試圖以跨太平洋經濟合作協定(TPP)孤立中國,及特朗普上台後主張貿易單邊主義,並發動對華貿易戰。中國也對RCEP採取更進取姿態,旨在「突破封鎖」加強區域經貿影響力,並「展現中國對推動自由貿易的態度」。

由於RCEP包含發展程度各異、法規標準截然不同的各大經濟體,進行整合的難度頗大。因此RCEP在知識產權、國有企業地位、勞工和環境標準方面未有太多著墨,只聚焦於降低各國間的關稅和貿易壁壘。相比之下,TPP在建立之初已明定目標為「建立新的貿易標準」,將大量非關稅因素考慮在內,因此參與的發展中國家有限;美國退出後的CPTPP仍堅持較高標準,未來吸納新成員也會比RCEP難許多。

另一方面,本世紀以來東盟已陸續和中國、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簽訂雙邊自貿協議。因此RCEP更大程度上旨在整合既有的經貿協定,降稅幅度相對於過往的雙邊協議幅度變化不大。加之RCEP經濟體情況各異,協議也允許締約國將某些品類剔出減稅名單,或給予最長25年的緩衝時間,短期影響相對有限。相比之下,CPTPP協議中即時生效的減稅項目較多,可產生更為明顯的邊際效應。

儘管RCEP協議減稅幅度有限,但仍給主導的中國帶來相當利益。一方面,中日兩國藉今次談判首次達成「相互降稅協議」,為窒礙多年的中日韓自貿協定提供基礎;而北京也視CPTPP為未來同美國進行貿易競爭的重要資本:如果逆全球化趨勢加劇,RCEP15國也可成為北京維持國際貿易的「自留地」,避免被美國和西方經濟體系孤立。

本要簽訂協議的印度去了哪?

印度本是RCEP協議談判的原始成員,但在2019年11月正式宣布退出談判,令RCEP無法將觸角伸向南亞,達成原本「涵蓋世界一半人口」的大業,但也令剩餘十五國談判更為順利,促成協議在今年疫情籠罩下仍順利簽署。

印度退出協議主要有三方面考慮。首先,印度境內工業和農業效率仍較低,對RCEP簽署後可能發生的產品傾銷有所顧慮;加之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主要支持者來自經濟相對落後北方的中下階層,屬自貿協議中「利益受損」一方,自然更為顧慮。

其次,印度在和中國的雙邊談判中難建立共識。當下中印貿易中,印度一方已承受500億美元逆差,若加大開放力度相關逆差可能繼續擴大。而中國在印度佔優勢的製藥、軟件、信息服務方面又不願開放,在兩國關係緊張的背景下,談判自然無疾而終。最後,印度當下仍是「內需主導」經濟體,對外出口佔GDP比例不足四分之一,也令印度最後下決心退出。

但在日本支持下,RCEP今次仍為印度留下「後門」,允許其日後隨時加入協議。日本推動此舉旨在加強日本和印度間的經貿聯繫,並希望印度加入後可同日本一道,平衡中國在協議中的主導地位。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 立即報名「中小企卓越成就獎2024」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

👉🏻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