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衝突】新冠肺炎、中印衝突促成「印度經濟圈」?印度以經濟手段反制中國!
本月中國和印度士兵在邊境交界的拉達克地區流血衝突,導致兩國緊張趨勢急速升高。印度國內更爆發抗議,民間開始發起行動抵制中國,成群民眾在街上砸爛中國製品,「#BoycottChineseProduct」一度成為Twitter上的熱門話題,也有愈來愈多人支持「印度經濟圈」的理念。
日前印度聯盟部長拉達斯·阿薩瓦萊(Ramdas Athawale)更公開表示,應關閉在印度的所有中餐館及出售中國食品的商店酒店,甚至抵制其它中國製造的產品,貌似「聲援」民眾一連串的抵制行為。而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印度貌似持續加強對華的牽制行動,甚至從多方面的經濟手段反制中國,給予中國「重擊」。
Photo from Licensing
推動本地製造業
自2014年9月起,印度開始推動「印度製造計劃」(Make in India initiative),鼓勵企業在本地生產產品,希望將製造業生產比例提升到國內生產總值的25%以上,打響「Make in India」口號。該計畫專攻電子、汽車、醫藥、醫療器材、重機械、電能等10個熱門產業。
2019年底,中國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在疫情影響下,「世界工廠」中國被迫長時間停工,復工時間也因疫情擴散迅速而一拖再拖,對全球供應鏈造成嚴重打擊,同時觸發外資要擺脫對當地依賴的呼聲。而就在此時,勞動人口與中國平起平坐的印度早已做好準備,躍躍欲試想取代中國「世界工廠」的重要地位。
《彭博》早前報道指出,印度政府近期已接洽上千間美企,當中包括醫療設備製造商 Abbott Laboratories,吸引有意撤離中國的外企到印度設廠。除了考慮修訂相關法案方便外企到印度投資,印度更傳劃定面積約46.1萬公頃,規模等同於盧森堡國土2倍面積的土地給外資建設工廠,誠意十足。印度交通部長賈德卡利(Nitin Gadkari)早前接受BBC專訪時就坦言,中國的全球地位衰退對印度是「因禍得福」。
向中國貨徵收關稅
據印度商業信息統計署與印度商務部的統計,單是2018年,印度與中國雙邊進口額為902.7億美元,而印度自中國進口總額就高達737.4億美元。2019年,中印貿易額達到926.8億美元,中國對印度出口567.7億美元,雖金額開始減少,但不平衡貿易逆差一直受到印度政府關注,當局也一直為此尋找解決方案。
為提振當地製造業與國貨在印度市場銷情,今年3月有消息傳出,印度商務部考慮對其向中國大量進口的逾100種商品徵收關稅。而路透社本月19日報道,印度政府官員透露,印度正考慮提高160至200種產品的進口關稅,並對另外100種產品實施非關稅壁壘。當局將實行更嚴格的質量檢查或要求許可證等措施,阻止非必要低質產品進口印度,提高印度當地製造的產品的競爭力。據悉,上述關稅結構或將在3個月內成形。如確實實行,涉及金額將達80億至100億美元。另外印度也已表示,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象徵印度可能將對中國進口的商品徵收高額反傾銷稅,想必將對中國進口造成影響。
取消中國參與印度項目
中印衝突後,中國公司也可能失去印度政府的合作協議。 《印度快報》18日報道指出,印度鐵道部將終止與中國鐵路通信信號集團有限公司於2016年簽署,將為總長約400公里的印度鐵路安裝信號系統的合作協議。但印度當局的理由與邊境衝突無關,而是強調中方在過去4年來僅執行了合同的20%,而且不按照合約提供相關技術文件。
此外,近有印度電信部已要求國有電信公司(BSNL)在下階段升級4G設施時不再使用中國設備,採用印度國產電信設備。更指電信部正考慮要求印度私營移動服務提供商「減少對中國設備的依賴」,未來或將對使用中國設備建設的網絡進行安全性審查。
印度實現「自給自足」願望在即?各方專家各持己見
《路透社》「Breakingviews」的專欄作家 Una Galani曾針對中印衝突表示,中印雙方的經濟貿易關係因為此次衝突變得更複雜,印度的處境也更加矛盾。她指出,即使民眾已有「反華共識」,但由於印度目前難以找尋替代商品,因此暫時無法中國商品完全說「不」。
印度高度依賴中國進口的電子設備,2018至19年度期間,印度從中國進口最多的產品就是電子設備,金額達206.3億美元。另外,印度智能手機行業幾乎也被中國公司壟斷。前5名最暢銷手機品牌當中,就有4間是中國公司,估計短時間內無法找到適合的「取代品」。加上也有中企在印度設廠,為當地民眾提供就業機會,因此有方認為,印度當局難以在不影響印度民眾的情況下,完全杜絕中國商品,印度「自力更生」之路還有不少困難需要克服。
另一方面,華盛頓智庫奧爾布賴特石橋諮詢集團(Albright Stonebridge Group)南亞主管高希(Sukanti Ghosh)卻表示,印度對於中國成為全球科技主導力量之路扮演重要角色,兩國之間是互相依賴,沒有一方是處於下風的輸家。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